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隋末唐初大儒王通

890 0
发表于 2017-4-19 14:22: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运城名人王通

隋末唐初大儒王通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今运城市万荣)通化镇人。祖籍太原祁邑,北魏孝文帝时迁居河汾,隋属绛州龙门万春乡。隋末唐初大儒,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


其父王隆,历任隋太仆国子博士,昌乐令;兄王度,大业中任御史,九年兼芮城令;弟王凝,唐贞观中任监察御史,曾任胡苏令、太原令;又弟王绩,诗人,号东皋子。


王通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十岁,其父王隆告以《元经》之事,通再拜受之”,遵父意仿孔子《春秋》而作《元经》。


稍长,远出拜东海李育学《书经》,拜会稽夏典学《诗经》,拜河东关子明学《礼记》,拜族父忠华学《易经》,拜北平霍极学《乐》,笃学六载,造诣颇深,慨然有苍生之意,树四方之志。十九岁赴长安在太极殿向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主旨是“尊王道、推霸业,稽古验今”,阐明治国纲要。


文帝大悦,谓“得生几晚,天以赐朕也!”不意遭到群臣的反对,失望而退居家乡,遂做《东征》之歌。其词曰:“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故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身而飞。”。


文帝闻歌,召返,王通推辞说:“通有先人之敝庐,足以庇风雨;薄田足以供粥;读书谈道,足以自乐。愿明公正身以治天下,使时和年丰,通亦受赐多矣。”


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召通,仍不往。至北山白牛溪潜心著述,至九年写成《礼论》二十五篇,《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三十一篇,《易赞》七十篇。又作《中说》以寄抱负。


王通又聚徒讲学于龙门,声望日高。门人自远而来。受业者千余人。门人中最著名者有: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在王通的门人和朋友中,还有绛郡通守陈叔达、隰县尉房玄龄、钜鹿道士魏徵、太原温大雅、京兆杜如晦、马邑郡丞李靖。其中房玄龄、李靖、杜如晦、魏徵都是唐初开国重臣。


隋大业十年(614年),帝召通任蜀郡司户书佐,未去;十一年又召任著作郎,国子博士,他亦谢绝。十三年(617年)得病,延至七天而终,享年33岁。门人缌麻设位,哀以送之,后私谥文中子。


王通倡导佛、儒、道三教结合,在文学上强调文以载道,重行轻文,反对六朝以来只偏重形式的文风,对中唐古文运动有较大影响。重视民歌,主张采诗以观民风,以知政教得失。门人认为王通虽生命短促但比孔孟无愧。


王通写的《王氏六经》,至贞观年间散失,有目无篇。唐末只存《中说》十八卷,亦名《文中子》,杂记他的言行,体例类似孔子《论语》,历经薛收、姚义,弟王凝、子王福、孙王勃等辑增而成,迄今尚有部分木版存于王氏族中。



30391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