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兼容百家,更尊孙子

965 0
发表于 2017-5-5 12:18: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兼容百家,更尊孙子

  ——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让当代如此混乱不堪的世界走向清明,让地球获得安宁和欢乐,需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需要东西方文化互补,而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正确的态度。
  一、孙子思想,兼容百家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真实含义就是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深刻和广博是两个不同方向,需要深入分析讨论才能理解。
  中华文明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实实在在地“百家争鸣”时代。尔后汉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面看是一统,其实质不过是各种不同观点都打同一旗号“儒”而已。因此,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首要的是如何对待诸子百家?是融合百家,还是独尊一家,采取文化霸权主义?
  只要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立场上,就必须承认需要兼容百家。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正是如此。他所采取的办法是:看各家各派都有什么长处,拿来为我所用,自己组织一套理论系统。他这样的兼容百家,就不是简单地把各家各派的观点罗列在一起;更不是杂乱无章地组合;而是通过自己深入研究,经过深加工、精处理,取精华去糟粕,让别人的观点成为自己理论的组成部分。甚至天衣无缝,混然天成。这是主张“更尊孙子”的第一个理由——他是兼容百家的模范。
  历来的研究者,往往只把《孙子兵法》当成兵法来对待,没有看成是精确的政治理论、治理国家的基本纲领。更有甚者,把它只看成“阴谋诡计大全”,就彻底偏离了孙子思想的宝贵精神。
  二、孙子“五事”,治国纲领
  孙子,名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大约与孔子同一时代。孙武是田书的后代,因战乱逃亡至吴国。后经伍子胥推荐被吴王重用,领兵打仗屡立奇功。他和他的祖先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研究兵法而有所收获,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打仗的体会形成《孙子兵法》。但因此就把他看成“好战”,则大错特错。孙子和孔子同时代,孔子曾经向老子学道,可见老子比孔子稍年长,三个人同时代,思想交流,相互了解是必然的。
  按流行的《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计第一”是总纲,这总纲中就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大量内容,但不仔细分析,未必能体会得到,所以说混然天成,丝毫不留痕迹。
  孙子说的“五事”内容极丰富,这是治国的纲领。“一曰道”中之“道”,显然与道家有缘。但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即“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的存在为依据,它不是人为的东西。用今天的话讲,是自然唯物主义、自然本体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孙子在整个十三篇中吸纳了道家的主要思想,但他比老子更进一步,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他对于道作如下解释:“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上下一心者必胜。道就是民心,民心决定论是唯物史观的要害,失去民心就失去一切,必败无疑。这就是孙子的五事之首,也是历史一再证明的客观规律。
  对照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可见孙子与道家关系极密切,印证了李约瑟和鲁迅的观点: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道、天、地、将、法五事的排列秩序源于道家的上述判断。这里把“人”换成了“将”,这一点不同反映了孙武思想的创造性;“将”是指军队的各级指挥员,斯大林的“干部决定一切”与孙子一脉相通。但如果强调人的作用而到达忽视其前面的道、天、地的决定作用,就违背了孙子的教导。这就是不讲客观条件的“干部决定一切”,属历史唯心主义。孙子把道摆在首位:无道之战,不管天、地如何有利,将领如何英勇善战,这个仗都不能打。道则是决定打不打的问题,违背道之战无论如何都不能打。所以道统帅五事。
  孙子并不排斥法家,而是把法摆在最后落实的地位上——当落实前四事的战略部署以后,成功的责任才会落在法制上面。兵法如此,社会治理更是如此。法制要干部来贯彻执行,干部不好法制就成了空话。然而好的干部必须通晓民心、天时、地利,所以最终由民心决定。孟子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
  道家更重要的思想是互补观念,道是古代百家中掌握辩证法最好的一家。老子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君王必以民为本,地位高的人以处于下层的人民为基础。这里讲的是君民互补、官民互补,孙子则要求上下同心。道家双鱼图案,是互补原理的形象化描述。孙子用兵作战中的奇正互补;对待有利与不利地形,孙子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后人改为“置之死地而后生”意思一样,这些都是辩证的思考。
  道家另一个重要观念是“无为而治”。对于为与不为的辩证法,道家有所偏离,强调“无为”而轻视“为”的作用。孙子摒弃了道家的这一观念,在“军争第七”中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是对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求:化被动为主动。这说明:孙子对于其他“家”的学说,决不照抄照搬,而是经深入思考决定取舍。道家的无为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政府少管事,实现村民自治。这对于政务简单的古代很有可能;对于行政高度复杂化的现代社会相当困难;对于需要全军统一号令的部队则根本不可能,所以孙子摒弃“无为”。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取舍,这是对待其它理论(包括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孙子是最没有教条主义的学者,他从来不引用什么人说来加强自己的论述。
  三、整体一致,以智为首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二是整体观。整体观在孙子兵法中反映突出。天下一家的思想几乎是中国很多学派的共同主张。中国没有经历过西方那种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时期。而孙子的整体观又有自己的特色,他强调“势”的作用。他在“兵势第五”中专门讲势:“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样看势,就是所造成的一种不可阻挡的客观态势。所谓整体,不是简单地把大家聚在一起,而是必须发挥整体一致的作用。传统文化讲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就是源于孙子关于势的思想。西方个人主义的正面作用是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不压制人才,支持个人奋斗;其负面作用,则是不能拧成一股绳,分裂成一盘散沙。孙子坚持全军一致,纪律严明,遵守号令。中外战争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在军队提倡个人主义,就是走死路。
  孙子所处时代,周天子已经有名无实,列强都想争霸,进一步统一中国。孔子想恢复周的权威自然是逆潮流而动,处处碰壁。孙子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而是取儒家之“仁”。孙子对将的要求有五条:智、信、仁、勇、严,把孔子的仁摆在对军队干部提出要求的第三项。对于军事干部的这五项要求,其排列秩序也很有讲究,不能颠倒、混乱。孙子把智摆在对将领要求的第一位。后人常说“将贵智、兵贵勇”;严格地说,这种理解不对,孙子决没有士兵不需要智慧、只需要勇敢的思想。战争实践也告诉我们:即使是小兵或下级军官,聪明同样是第一位的;在战争中容易上当受骗,不打败仗才叫怪呢!
  智摆在仁之上,是不是就“不仁”呢?恰恰相反,只有聪明的仁才是真仁。糊涂蛋讲“仁”,不是东郭先生之仁,就是怀蛇农夫之仁,一定倒大霉。什么叫傻?不智之信是傻的主要形式。人家说什么你都信,违背兵不厌诈的信条。不讲信的仁就是说了不算,口惠而实不至,假仁假义。所以信要摆在仁之前。在智、信、仁的前提下,才能讲勇敢和对部下的严格要求。勇首先是对干部自己说的,自己打仗怕死,就没有资格对下属和士兵严格要求。不智之勇是匹夫之勇,有害无益。不信之勇是骗人把戏,假的。不仁之勇涉嫌残暴,不可提倡。所以提倡勇以前三者为前提,当然就有资格对下属严格要求。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知道:对于军事干部的五项要求秩序不是乱摆的,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后人的愚兵政策,欺骗下属和士兵的种种做法,都是见不得光的阴谋诡计,与孙子并不相干。曹操为了让士兵为自己卖命,谎称“前面有梅林”,虽然一时可以摆脱困境,最终会失去下属和士兵的信任。救急措施可以做,事后必须向下属和士兵道歉,说明不得已的苦衷,请求原谅。
  对比儒家对“仁、义、礼、智、信”五项要求的摆布顺序,我们就清楚地看到孔子与孙子的差别在哪里。孔子把“智”摆在那么后的地位,你不能说孔子“愚民”,虽然他宣传“唯上智下愚不移”。但不智之仁是什么?前面已经讲过,所以中国历史上会有那么多迂腐的知识分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与儒家的仁字当头,不分是非有很大关系。说得好听,用仁骗人,也是常事,因为信摆在最后。孔子经常讲“克己复礼为仁”,就有许多不讲是非、不问真假的荒唐之举。宋襄公之仁,就是对儒家“仁”字当头不问是非的有力讽刺。
  以智为首是孙子对干部修养的主要要求。智包括知识和智慧两个方面,知识多了不一定懂得运用;运用知识的手段高明,才显得人有智慧。马谡知识丰富,却缺乏智慧,充满教条主义,所以打败仗。中国人如果不能克服其思想方法的盲目性,不能排除“官多大理多大”的官本位思想,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也不会用。中国人需要反对教条主义,有一个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当前的头等大事。
  四、和战辩证,唯物史观
  说孙子反战,主张和平,是从战略高度考虑,不是仅仅从主观愿望出发。以战求和,民心至上,是和与战的辩证法。单纯的和平主义,达不到目的。在谋攻篇中,他总结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讲了攻城之害后又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认为,能够通过政治谋略解决国与国的争端最好;如果不行,也通过外交斡旋解决;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用兵。“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即总结了孙子的观点。所以孙子会打仗决不等于好战。这一点,也可以认为孙子与后世的墨子“非攻”观点相通。但墨子晚于孙子,所以《孙子兵法》中缺少墨家痕迹。如果墨子与孙子同时代或较早,则定会强化孙子的反战思想。
  更尊孙子的第二个理由,是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系统论。即他的观点符合系统理论的要求。所谓“五事”,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五大条件群;五事之下,又举出具体条件。前面说过,“将”分五条。地,更有专门论述两篇,分析得非常细致;其他三事也一样。这是一个递阶系统,归纳取得战争胜利所需要的条件群。所以第三个理由就是:孙子兵法是条件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孙子把“道”理解为民心决定论,直接预先说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要害。与马克思主义高度一致,更是我们“尊孙”的理由。以上四条理由,就足以说明:《孙子兵法》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政治纲领。其创始性和先进性高度统一,让我们感叹祖先的智慧和远见。
  五、孙子兵法,治国圭臬
  《孙子兵法》作为政治纲领的现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长期研究。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法家,个个都是出色的政治家,是总理之才。如姜子牙、伊尹、管仲,后来的诸葛亮、刘伯温等等。因为军事是政治斗争的极端形式,是特殊性;政治斗争是不流血的战争,是普遍性,二者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而军队的管理最为严格,向兵法学习管理,是当代管理内容的重点之一。
  “道”就是上下同心。这是政治清明的第一要义。《孙子兵法》虽然是古代政治纲领,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依然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32046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