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或者说“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躲不开、绕不转、必须正确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为谁建设?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社会文化为谁发展?司法为谁法治?国家政府为谁驾驭经济规律?社会民主为谁服务?社会主义提倡谁的价值观?社会制度保障谁的利益?等等问题。
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有的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有的理解为一种社会形态,有的理解为一种社会运动,有的理解为一种社会价值观,有的理解为一种社会任务,有的理解为一种生产力发展方式等等。以上所有理解都把社会主义本质湮没于一系列社会形式之中,误导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把握。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任务、社会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运动有着相对独立的内涵,不能混为一谈。但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特征,结构着社会主义制度,规定着社会主义任务,构建着社会主义社会,主导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在历史逻辑。
一、 对几种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初略辨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质就是事物固有的内在规定性,一种事物或一个事物只有备了这个质的规律性,才能成为这个事物;反之,如果没有这种质的规定性,或者失去了这种质的规定性,也就不能成为该事物的本身了。社会主义也有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固有的、不可改变的东西,是能够与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任何形态的社会都能区别开来的依据。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在这一百六十年的社会主义运动中,许多社会主义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理论家都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见解,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其中对社会主义运动影响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恩格期社会主义本质论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前一年,即1847年2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著作里,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一致的。在前期,他们一般采用“共产主义”一词来称呼自己的理论,以区别于各种空想学说和各种各样的社会庸医;到了后期,他们使用“科学社会主义”一词,以区别空想社会主义,并说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论在1848年2月与马克思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又得到精辟而周详的表达——通篇论证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理论原理,《共产党宣言》包含了恩格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
2.列宁社会主义本质论
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起草提纲中提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总和=社会主义。”②其实,铁路秩序,工业技术,托拉斯组织,国民教育等都是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必然结果,这些东西不仅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不是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也不是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的依据。至于苏维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可以作为与资本主义区别的依据,但由于不是无产阶级本身,这个政权组织一旦蜕化变质后就不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了。列宁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并没有完全触及到社会主义本质。
3.特征社会主义本质论
在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初期,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家把社会主义概括为“是生产资料公有,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③本文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而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特征,本质与特征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互相混淆。
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其实这一理论认识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而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任务。将社会主义本质转稼到社会主义任务,是实用主义观点。
5.庸俗社会主义本质论
《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六十年来,社会主义各种流派、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如“民主社会主义”,“人道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等等,这些用美丽而时髦的名词标榜的“社会主义”根本没有触及社会主义本质。当然这种标榜是在用“社会主义”之名行资本主义之实,在这里是不值得辨析的。
社会就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是人的社会而不是物的社会。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集团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无论是潜在形态的社会还是已在形态的社会,都是一定社会利益主体的社会方式。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任何本质论无论怎样标榜,如果没有明确认定相应的社会利益主体,就都没有触及到社会主义本质。在上述几种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只有恩格斯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地把无产阶级认定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利益主体。所以,相比而言,包括了恩格斯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的《共产党宣言》精辟而周详的论证仍然是我们今天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再认识的本原。
二、 社会主义的本质
我们必须看到:《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原理》发表一百六十年来,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度的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和理论家又对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见解,这说明:社会主义本质论还需要发展。本文认为:应从四个角度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
1﹒从社会主义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
前面已经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具有相同理论含义的概念使用的,在理论上并没有把二者的本质严格地区别开来。到了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1并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21917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讲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3至此,社会主义社会才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成为一个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也才独立地具有了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共产主义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必然经历的社会历史阶段来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
2﹒从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共产主义的社会利益主体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
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中的“无产阶级”指的是由产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所产生的、自己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必须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的工人阶级,是“十九世纪的劳动阶级”4。劳动阶级就是依靠自己劳动获取生活资料的阶级,不仅包括无产阶级,而且还包括《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5当时,他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该在无产阶级在劳动阶级力量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取得胜利,然后再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然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结果,社会主义并没有在这些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而是首先在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农民占据主要比例、自然经济十分浓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取得了胜利。这就充分说明:社会主义的社会利益主体不仅仅是无产阶级,而是包括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在内的整个劳动阶级。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个劳动阶级来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
3﹒从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际运动发展中社会主义本质论
《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但那时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论还处于理论学说状态。当社会主义运动进入实践状态,并且苏联和中国等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胜利,社会主义本质论已经不是仅仅的理论问题了,而是体现于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了。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已成为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4﹒从反映利益本性的经济关系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7上述毫无疑问地在说明:在社会经济关系运动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反映本性的经济关系,一是以反映利益本性的经济关系,所有制和分配关系则是它的基本内容,《共产党宣言》指出的“消灭私有制”就是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利益关系代替资产阶级利益关系必经之路;二是反映生产力本性的经济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者之间分工协作以及不同劳动的交换关系,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能够实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经济关系就是反映生产力本性的经济关系。因为能够“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经济关系不仅在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里需要,而且在资产阶级执政的国家里也需要,是人类最一般的需要。很显然,在这个“人类最一般的需要”的经济关系里是找不到社会主义能够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区别开来的质的规定性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只能到反映利益本性的经济关系中去寻找。其实,不仅社会主义本质存在于反映利益本性的经济关系之中,资本主义本质、共产主义本质、封建社会本质以及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切社会形态的本质都存在于反映利益本性的经济关系之中。
将上述四个角度的理论认识进行科学归纳,那么社会主义本质就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以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整个劳动阶级为社会利益主体并被一定社会方式所反映或表现的利益关系。简言之: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劳动阶级利益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从过去社会走出来的劳动阶级还是一个天然的、粗糙的、涣散的劳动阶级。这样的劳动阶级和它所承载的利益关系是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只能是诞生社会主义本质的胚胎。要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阶级必须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必须能够自主地产生能够组织阶级力量并能够代表阶级利益进行活动的政党,必须能够自觉实现个人利益向共同利益关系的转变。这一点已被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所证明。
劳动阶级利益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明确了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始终如一所贯穿的价值取向。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劳动,劳动者的利益关系就客观存在了;自从人类社会有了阶级,劳动阶级利益关系也就客观存在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始。在劳动阶级尚未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前,劳动阶级利益关系处于反映状态,社会主义运动主要任务就是劳动阶级团结起来,用暴力手段推翻剥削阶级统治,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当劳动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后,根据本阶级成员利益发展的需要,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劳动阶级利益关系则开始进入社会方式的表现状态,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社会主义运动无论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都是在劳动阶级利益关系主导下进行的,劳动阶级利益关系始终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主线。
劳动阶级利益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与其它形态的社会相互区别开来的内在依据。如:封建社会的社会利益主体是地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利益主体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利益主体是劳动阶级,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利益主体则是全体社会成员。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是区别各种形态社会的依据。另外,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再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使社会利益主体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少数人统治——劳动阶级的多数人统治——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更替序列,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劳动阶级利益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符合由资本主义社会(或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需要。共产主义是消灭了阶级、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产品进行按需分配的社会,但这些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劳动者生产的,是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劳动阶级给奠定的。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只有劳动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才能实现每个劳动者与劳动对象有效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不断消灭阶级对立,才能为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若干社会主义范畴
社会主义运动就是劳动阶级按照本阶级成员利益需要所进行的结构利益关系并完成相应社会使命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任务、社会主义社会都是社会主义运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都是在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下形成的社会范畴 ,因而它们之间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内涵。
1.社会主义特征
社会主义特征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劳动阶级利益关系在社会方式中的表现。社会主义特征贯穿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全过程,但在社会主义运动的不同阶段确有不同的表现。本文侧重从社会主义运动第二阶段说明社会主义特征。
(1) 社会生产资料归劳动阶级所有,实行以劳动阶级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初期,出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者是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把握的。其实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而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一个基本特征;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本质,而是社会本质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任何社会利益主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不是为占有而占有,而是为了这个主体内部全体成员的利益关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占有,具体占有形式也是按照这个主体全体成员的利益关系需要和所能驾驭的生产力条件以及交换方式的物质条件选择并确立的,并以此作为依据不断调整占有方式。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但却是劳动阶级的利益关系和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劳动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就没有劳动阶级的利益关系和全面发展的保障。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还不是全体社会成员意义上的全民公有制,而是劳动阶级所有制 。在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劳动阶级所有制变革主要表现在土地革命和剥 夺剥夺者上;在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则表现在统治关系上。
(2) 生活资料进行按劳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结构。劳动阶级公有制确立之后,劳动者之间就有了平等的劳动权利。劳动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又是劳动阶级全面发展的方式,劳动者之间不同等的劳动能力仍然是他们的“天然特权”。为了通过劳动者“各尽所能”的劳动涌流出来更多的社会财富,社会必须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分配劳动报酬,进行按劳分配,并建立健全多种分配体制。
(3) 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劳动阶级与剥削阶级发生激烈冲突、劳动阶级要战胜剥削阶级的产物,是劳动阶级利益的代表,是为她所代表的劳动阶级自觉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政治组织,是完成社会主义时代劳动阶级全面发展逐步向共产主义时代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的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阶级性。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劳动阶级利益的代表,那么它的组织成员都产生于劳动阶级,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以维护和捍卫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为第一要务,不断同危害劳动阶级根本利益的剥削分子、反动分子、F·B分子和各种敌对势力进行坚决斗争,不断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础特征,忽略了这一特征,其它特征都无从谈起;第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劳动阶级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并且掌握着先进的文化思想、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执政方式,担负着把劳动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使命。先进性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造就的;第三,民主性。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完成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任务,必须用科学的民主加强与劳动阶级全体成员的血肉联系,只有将阶级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完成使命。民主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特征。
(4)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始终处于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劳动阶级获得彻底解放并得以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学说,不仅是社会主义革命学说,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学说,是劳动阶级按照本阶级成员的利益需建立新型利益关系的理论基础。尽管今天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初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商品经济不但没有被消除,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有了更大的发展,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指导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资本主义范畴内科学地研究了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是至今无人能比的商品经济理论的集大成者,只要我们科学地矫正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已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所以,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必须处于指导地位。
(5) 坚持劳动阶级武装暴力。社会主义运动是劳动阶级彻底解放并得以全面发展的过程。在社会主义运动第一阶段,由于剥削阶级还掌握着国家政权,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劳动阶级只能用暴力推翻剥削阶级政权,建立劳动阶级政权。在社会主义运动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劳动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劳动阶级暴力随之上升为国家暴力,进而表现为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超经济的政治力量,就是要消灭一切危害劳动阶级利益关系的剥削分子、F·B分子、敌对势力,千方百计捍卫劳动阶级利益,为劳动阶级全体成员全面发展营造“公平、正义、安定”的社会环境。
(6) 国家管理在社会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管理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超经济的政治力量,不具备超经济的政治力量的国家管理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能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具有利益本性和生产力本性两重性,一是在利益本性范畴内,强化劳动阶级所有制基础,规范劳动阶级内部分配关系,保证按劳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二是在生产力本性范畴内,理顺经济发展秩序,集中社会力量发展生产力,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特别在商品经济范畴内,要紧紧牵制住剩余价值规律的“牛鼻子”,使其驯服地为劳动阶级全面发展服务;同时,要管得住市场经济,没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有效管理,就没有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任务
社会主义任务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而产生的。在社会主义运动全部过程中,社会主义任务就是劳动阶级依靠自己力量,不断把自己的利益需要转化为社会实际方式。在社会主义运动第一阶段,就是运用社会革命,确立劳动阶级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运动第二阶段,就是在劳动阶级的利益体现方式确立以后,劳动阶级通过自身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使劳动阶级成为全面发展的阶级,使劳动阶级的每一位成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文明是劳动阶级的全面发展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以人为本”还不是以全体社会成员意义上的“人”为本。而是以劳动阶级的“人”为本,劳动阶级才是社会主义真正的“本”,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劳动阶级全体阶级成员的全面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劳动阶级的利益体现方式,就是劳动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后按照本阶级
成员的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发展需要,以国家政策、法律等形式所确立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文化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形态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在国家政权和法律上的凝结。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劳动阶级当家作主制度、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意识形态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国家管理制度等等。
4。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后按照劳动阶级利益关系需要所建立的社会形态,是以劳动阶级为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体现方式和全面发展方式,是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任务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除包含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制度和任务的内涵之外,还包含以下两个内涵:
(1)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劳动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工人、农民、为社会进步服务的知识分子以及一切凭借自己劳动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群体都是劳动阶级。无论是在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在贫穷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或者是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其本质都是劳动阶级的利益体现方式和全面发展方式,都是劳动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
(2)社会主义社会就是阶级斗争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劳动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就是统治阶级,与不劳而获的剥削分子(特别的F·B分子)、破坏劳动阶级利益体现方式和全面发展方式的反动分子是阶级对立关系。社会主义社会革命就是通过人民民主专政,消灭剥削分子和反动分子,消除阶级对立,逐步由劳动阶级的全面发展走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民在饱尝阶级斗争的苦果后,绝大部分人民是不愿再提及阶级斗争的,但阶级斗争又是不以人们的善良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从资产阶级自由化到国际***势力日益猖獗,从一九八九年动乱到后来的“法X功”,从奸官横行到F·B迅速漫延,这些都是腥风血雨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之义。
正因为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任务、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决定着和结构者,决定着制度经济。所以在这些范畴体上几乎都能看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幽灵,这是导致社会主义本质在理论上被特征化、制度化、实证化、生产力化、社会形态化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的制度经济是由劳动阶级利益关系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决定而设定的,并不是由市场经济设定的。社会主义本质之所以能够与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任务以及社会主义社会严格地区别开来,就是因为它们各自有着相对独立的内容,并且形成于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社会主义本质形成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时期,是贯穿于社会主义运动始终的主线;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伴随着社会主义本质贯穿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始终;社会主义任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作用,也伴随着社会主义本质作用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始终。而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于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即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起着强化劳动阶级统治地位、规范劳动阶级利益秩序、推进劳动阶级每位成员全面发展的作用。
有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认识,那么劳动阶级全面发展就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在这个基本规律主导下设计确立的。以劳动阶级为主体的民生目标就成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