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这些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的效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疏导与堤堵结合:如姚暹渠的主要功能是在于疏导洪水西流黄河。但是,由于它横亘盐池之北,渠堰坚固,从而又起到了堤堵洪水的作用。
堤堵与导引结合:如环池一周的各个堤堰,其主要功能是防堵客水。但是,在堵截住客水之后,又能顺势导引逼来的洪水西流,以减轻对盐池的威胁。
滩蓄与堵拦结合:如盐池外围的蓄水滩地,虽然能够起到蓄洪作用,但是在蓄洪之后,又居高下,严重威胁盐池的安全。为了万无一失,在蓄水滩地的有关危险地段,便修建堤堰以便洪水破滩溢出时起到堵拦作用。
防洪与利用结合:如在盐池禁墙之外的隍堑,其作用是在于蓄纳客水,绕池一周的禁墙也有防堵客水的作用。但是建筑时,分别在禁墙的不同地段修筑有水眼19个(最多时曾达到37个),其作用是因为“浇晒必资以水,遇旱则池患枯竭,特设水眼,以待天雨之后,引垣外隍堑濠潦,堑济浇晒”。非但禁墙如此,“垣内护宝长堤开设水闸二处,并设闸夫以司启闭,此亦迩来引水之制,与水眼为表里”。这些水利工程既起到防洪作用,又可以起到引水入池济援晒盐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运城盐池防治客水的水利工程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科学的,而且独树一帜,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但是,就其认识与实践来说,也有其不足之处。这主要反映在对盐、农矛盾的处理上。无论是其指导思想和治水措施都是以保护运城盐池的安全为本,对农民的利益则是不能顾及,对农业生产不能兼护。宋代元符初年和清朝乾隆二十二年两次人为破堤使洪水漫池,就是盐、农矛盾的悲剧性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治理客水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在1958年的7、8月间,连续降雨达349厘米,引起山洪暴发,泛滥成灾,造成东禁墙决口,洪水进入盐池。由于抢救得力,决口很快修复,盐池财产的直接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而且洪水过后,生产继续进行。如果这次洪水犯池发生以前,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接受历史的教训,1959年,中共山西省委根据既有利于运城盐池,又有利于农业,把根治盐池水患和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结合起来的原则,明确提出了“工农业并举,确保盐池安全,减轻农业灾害”的治水方针,实施综合治理。在中共晋南地委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统一的治理指挥部,拟定了具体的治理规划,即:
堵:整修堤堰,防堵洪水;排:安装机器,排除积水;截:截断水源,防水入池;蓄:修筑水库,拦蓄洪水;灌:修渠引水,浇灌农田;泄:引入西流,泄洪入黄。
堵、排、截、蓄、灌、泄的六字规划措施,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更完备、更科学的方法,考虑到了盐、农矛盾的客观现实,而且在治理上予以解决。当年进行的第一期工程中就特别安排了7项水库拦蓄工程:吕庄、下马、崔家河、禹王、中留、苦池、史家峪水库及另外7项渠堰加固整修工程。全部工程竣工以后,使运城盐池的防洪能力大大增强,不但可以承受1958年那样的特大洪水压力,而且能保障农村田舍免受洪水灾害。由于修建了7个大的水库,更有益于农田浇灌,大大增加了灌溉面积,单是姚暹渠流域就增加灌溉面积13000余亩。
事实雄辩地说明,工农兼顾,综合治理的方针,彻底解决了历史上因水患造成的盐池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矛盾,而实施这一方针,在封建统治时代是不能设想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了可能,并变成事实。
五、治理主水
盐池里的主水包括两个内容:
1.淡水。盐池里有许多淡水泉,最为著名的是位于池神庙东坡下的两个甘泉,亦名淡泉。宋朝曾封之为普济公。此外,环池一周还有众多的淡水壕,存蓄着淡水。淡水之作用,不唯供池内人畜食用,而且是晒制潞盐所必需的。因为在潞盐晒制过程中,须给卤水中搭配淡水,才能晒制出优质的盐。所以,淡水在盐池内是不可或缺的。
景区风光专业论坛作品发布
点我注册
点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