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涿鹿之战在芮城风陵渡发生

573 0
发表于 2020-1-18 19:11: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是由战争连缀起来的。黄帝时期的“涿鹿”和“阪泉”这两场战争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着重大的意义。据历史记载,炎黄时期“阪泉”和“涿鹿”两场战争,都发生在《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之首的“冀州”。而冀州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上,十分明确指出其地域中心在“河东”。

史家认定西周时可信史料《逸周书·尝麦篇》对涿鹿战场的描写,云:“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即炎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吴,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

《逸周书·尝麦篇》这条对涿鹿之战的记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和考古学家徐旭生有精辟而生动的解说。在中国古文字中有引申或转注等特点,兹就训诂学中的“河”通“阿”,由此反映出“涿鹿”的地形地貌及其生态环境,进而说明“涿鹿”的真实地。

“河”通“阿”字,通假引申的解释:据《说文解字段注》第十四篇下,“阿,大陵曰阿,从可声,一曰阿曲也”,段注云:“《释地》毛传皆曰,大陵曰阿,《大雅》有卷者阿,传曰卷曲也,然则此阿谓曲也。引申之,凡曲处皆得称阿。”

而“阿”的字意,在字书和经传等史书中对其解释意义极为清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随部第十,引《汉书·礼乐志》,“汾水之阿”,注云“水之曲隅”。可见“阿”是指弯曲的地形地貌。《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注云“曲隅也”,是其证。由于我国古代特别在先秦时期古书字少,盖多假借,从此由“阿”含有弯曲意,故多又假借引申之与其意相同的字“汭”“芮”等字。

  “汭”,据《说文通训定声》履部第十二,“汭,水相入也,从内,会意内声”。其意下列古书的记载和注释也很是清楚。据《尚书·尧典》载:“厘降二女于妫汭,马注:‘水所入曰汭。’”

据《逸周书·尝麦篇》所载的炎黄联盟与蚩尤“争涿鹿之河(阿)”句,经我们考释,一旦明晰了“河(阿)”即“汭”和“芮”的历史文化的信息,就成了解读涿鹿之战历史文化的媒介,从而便为我们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于古文字学的字义、引申义的理解,即有的字是有着深层次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背景。二是阐述了历史和文化积淀或底蕴。这里我们仅着重论述后者,从“河之为阿”便启开了涿鹿之战的地理位置之所在。“阿”引申为“汭”,进而为“芮”,最后成为“标识类”字的姓氏和国族名的文化表征符号。其字之所以成为一个文化表征符号,最根本的表象,是这个地方或“一方水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形地貌的特征所决定。首先从黄河的水势流向看,黄河自青海经甘、宁,是由西向东,在流经内蒙古托克托处流向突折转南下,流经陕晋交汇的风陵渡,河水又转折东流。这一黄河的水势流向,是十分清楚的“几”字形。而“阿”的地形地貌恰在“几”字形向右斜下近末端挑起捺的转弯处,正是黄河北岸的水曲地带。又与上述古籍对“阿”“汭”字训诂,无一不训为“水之曲隅”或“水之曲流”处的转弯形的流向而形成的地理形势一致。

所以黄河在风陵渡东侧的地形和水势流向,便为我们提供了“涿鹿”之战所谓“争于涿鹿之河(阿)”的战场,其地就应在黄河转弯处,即文献所说河(阿)引申或转注的“汭”或“芮”之地,有力地说明战争就发生在河边,从“汭”字的训诂学证明,这应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汭”字为我们解开了涿鹿之战地点之谜,也是解读此事件的“化石”。因此综上我们考证涿鹿之战的地点当是芮城县风陵渡一带是可信的。

  (摘自王克林的《“阪泉”“涿鹿”之战——华夏文明起“河东”的历史见证》,作者系山西省考古所原所长、山西省考古学会原理事长)
59256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