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鹳雀楼源流(下)

848 0
发表于 2020-6-17 11:17: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鹳雀楼,是一座见证过大唐中都蒲州繁华往事的古楼,也是中国历史四大名楼中,唯一位于黄河岸边的楼宇。因为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它穿越1400多年岁月风雨,于新世纪之初,铿锵重生,续写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

□记者 张建群

一波三折

为了引资、招商,永济时任领导费的周折太多了。永济籍在外人士王大高、刘克礼、杜斌等,也都曾为鹳雀楼的建设,出力流汗奔走过。

永济人在付出、奔波、希冀,也在前进着。

鹳雀楼景区工程在一波三折中艰难前行。

那次,潘和平去云南参加世博会,问及那里的世博园占地多少,对方说,3000亩。

回来后,潘和平将鹳雀楼景区原规划的1700多亩扩大到3300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建天下第一楼,就要有第一楼的胸襟和气魄。

当然,新扩的土地原本就是林场,潘和平组织大家又栽了许多林木,长到今天,已成为景区的万亩林风景。

这样,黄河在蒲州有了一道绿色生态防线,鹳雀楼景区有了绿色的警卫长城。

鹳雀楼在建的过程中,有许多波折。开建时,江南三楼都已建好,鹳雀楼是后来者,后来者就应该居上。那天,《中国旅游报》刊发了滕王阁的照片,说是人家楼高69米云云。

鹳雀楼的楼高最初设计为66米,第一楼不能比人家的低,于是楼高又调整到73.9米。这一调整,工程造价又增加了一两千万元。那是阵痛,更是艰辛、艰难,但永济的干部和群众一起知难而上。永济二三十个工程队及省一建的同志,一起咬着牙接受了。

当年建鹳雀楼时,很多项目是垫资建的。为了筹集工程款,鹳雀楼进行了改制,将原来的景区改制为公司,实行股份制经营,原来的一些集资款便置换为股份。

很多人当初带着自己的工程队建设鹳雀楼并不是奔着钱去的,而是奔着楼宇的高度、历史和意义去的。

当年有一位河南浚县的工程队队长,垫资修建了鹳雀楼景区中央的白石桥。

这位队长来接手工程时,很自豪地说,他的爷爷当年修过中山陵,父亲当年参建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他这一辈,是建鹳雀楼。至少,这鹳雀楼景区中间,要有他留下的风景。

这个满怀豪情的汉子带着自己的队伍,建成了鹳雀楼景区中央的白石桥。那桥与鹳雀楼遥遥相对,迎送、引导着登楼的人群。

与这位浚县汉子一样的,还有不少人。永济本地及周边县(市、区)的,都来参加工程建设了。此后经年,他们的工钱才慢慢结清。但建楼的那5年,这些青壮年都在挥洒着汗水,在黄河岸边辛劳、奉献、忙碌。

两项大奖

那忙碌不是一般的忙碌。

2002年初春,时任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长刘振华来永济视察,顺便去看了鹳雀楼景区的建设。在看了那历经艰辛挺立起来但还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的6层楼后,他提高了声音,鹳雀楼是省重点工程,还是这个样子,这怎么行?

陪同的时任永济市委书记潘和平说:“刘省长,再给我们一些支持,我们保证建成。”

刘振华说:“再给你们两倍的支持,怕是你们也建不成。”

潘和平说:“刘省长,要是给我们两倍支持我们还建不成,我这书记不当了,就从这黄河边上跳下去。”

刘振华说:“好,那就这么定了。今年国庆节你们要开业,我看着!”

书记立了军令状,所有的人都跟着紧张起来。

市长去太原找省长批资金,省长走到哪里他跟到哪里。

曾任鹳雀楼景区经理的叶增奎,那次去京城跑资金,接待他的工作人员问他:“你们为什么要跑资金?”他说:“我是军人,也是永济人,永济生养了我,我要为永济做些事情……”

与鹳雀楼有关的人都在忙碌。

市委书记和市长几乎天天来鹳雀楼视察工程进展,工程队的同志都像打了强心剂一样,没白没黑地连轴转,千余条汉子在黄河滩涂打响了一场攻坚战。

时任鹳雀楼景区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宏业,也被绑上了战车。他在领导面前也立了军令状,如果国庆节建不成,辞职回家卖红薯去。

从过了春节立了军令状后,杨宏业和许多人一样,开始了一段特别的日子。

每天晚上12点前,他从没合过眼。每天凌晨5点,他准时离开家门。

最大的工程是省一建拿下的。省一建自开始接手鹳雀楼这个大工程,就垫资、集资,咬牙勒裤带总算把鹳雀楼建好了。可主体竣工后,应付的工程款还有一大笔。

那一年,鹳雀楼工程因为精当科学的设计和高超的工程质量,一下子在全国拿下了“鲁班奖”和“詹天佑奖”两项大奖。这在那年全国的工程中,都是少见的。

辉煌再现

人是自然的产物,蒲草与河水、鹳鸟和云霞,给了蒲州生生不息的诗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水奇妙地漫过河中心那个禅岛,留下了“过河的人没有过河,没有过河的人过了河”的传说和禅意。这种意味有的人懂了,点点头,走了;有的人没有懂,摇摇头,也走了。河还在流,红日还在东升,历史的车轮还在前进。

“大河滔滔惊回首,且看后生再登楼”,是《重修鹳雀楼记》中的结尾。作者是临猗人——现供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张德祥先生。是啊,我们历尽千辛万苦,重修鹳雀楼,不就是为了让后来者再去登楼,再去放眼四野,寻觅前人的高度吗?不就是要为游子树起回乡的路标、绘制文学与文化天空中最壮丽的图腾吗?诗还在,艺术的梦就在,楼在,家国故乡就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鹳雀楼是诗歌国度的一个图腾,是文学王冠上的一颗真实可感的明珠。

2008年汶川地震时,永济市领导打来电话问:鹳雀楼没事吧!景区负责人说,没事,没一点事。那一天,只听到“咯吱吱”响,但鹳雀楼毕竟是坚挺的、宏伟的、坚定的。

高度有了,壳子有了,还要有核,要有内装修。那些走廊上方的雕梁画栋,全是一个个构件按图纸预制好后,再按照榫卯结构安装起来的。

那时候,仅鹳雀楼的设计图纸就装了几卡车。庞大的工程量、复杂程度与难度,真的令人无法想象。

有多少种心思,有多少颗火热的心,在2002年9月26日前,都围绕着楼宇剧烈地跳动着。

鹳雀楼内部的装修,让人们颇费心思,文学、文化元素都考虑到了。

鹳雀楼里的装点有盐文化,有酒文化,还有织造文化,可以说河东地界自古至今那些辉煌几乎都有。

2002年9月26日,鹳雀楼终于如期盛装面世。

那一天,鹳雀楼广场上人山人海,那一天,有太多的人在为鹳雀楼而兴奋、而忙碌。也有人陷入了沉思,甚至,还流下了两行热泪。

十几年过去了,鹳雀楼傲然屹立在黄河岸畔,经严密测算,仅仅沉降了1厘米多。

如今你再去鹳雀楼,那广场是辽阔的,楼是宏伟的,花草是茂盛的,人是欢欣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伟岸的鹳雀楼不只活在名诗里,她真的披着绚丽的霞光来到了人们面前,在现代人的眼前铺开了比梦更绚烂的画卷。

61601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