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王之涣墓志拓片
今人对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研究也因墓志的出土而取得进展。王之涣便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的作者,如今只有六首诗存世,在其墓志出土之前,王之涣在后人眼中的影像并不清晰。
1932年,王之涣墓志出土于洛阳,至此王之涣的家世籍贯、生平仕历、生卒年月等问题都清晰起来,墓志的出土为深入研究王之涣的诗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王之涣(688~742),绛郡人。其代表作《凉州词》雄阔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其墓志对王之涣的边塞诗有这样的评价:“传乎乐章,布乎人口。”
近年王之涣夫人李氏等多方家族墓志亦有发现,可以对王之涣的婚姻、交游有所了解。《王之涣墓志》原题“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墓志由其堂弟王之咸请人撰文、书丹,撰文者靳能为王之咸好友,但书丹者未有署名。
以墓志为主要依据,旁证以其他有关的文献记录,人们勾勒出王之涣的一生,还纠正了不少错误的传说。据《王之涣墓志》推知王之涣生于公元688年,卒于天宝元年(742),享年55岁。他在诗坛上的活动,是在开元时代。所以可以判断《唐诗纪事》及《全唐诗小传》等记载中说他是“天宝间人”是错误的。
在墓志出土之前,对于王之涣的籍贯有两个说法:《唐诗纪事》中记载为并州,《唐才子传》作蓟门。据墓志可以推断《唐才子传》有误,而《唐诗纪事》也并未全对。严格说,王之涣祖籍应是绛州。
《唐才子传》还有一处明显不实之处,说王之涣兄弟三人,而从墓志推知他兄弟四人,他行次居末。根据墓志可以知道,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今河北)衡水主簿(以一个四门学生的身份而入仕),在这之前,他可能曾应试而落第。
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簿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这是他创作上的成熟时期,《登鹳雀楼》《凉州词》均作于此时期。结合王之涣少年习武转而折节读书之事,便不难理解其传世不多的作品中为何能够体现出如此风骨侠气。
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王之涣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令人慨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