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大明荣河知县吴来朝

397 0
发表于 2020-6-21 11:44: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大明荣河知县吴来朝
大明荣河知县吴来朝

□薛勇勤

吴来朝,字义庵,世称封君,山东莱芜人。在山东莱芜,吴来朝家族显赫,政绩卓著,贤声广传。他的子孙有数人同在万历年间为官,治政、戍边、抗倭,颇有建树,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的说法。由于他的子孙显贵,诰封中宪大夫,浙江按察司副使、宪副。因累受封典,所以人们都称他“吴封君”。

明万历十六年,吴来朝以“岁贡”出任荣河知县,此时,他已五十岁。经过了汉唐宋之后,随着明王朝放弃了祭祀汾阴后土,荣河县慢慢沦为边远小县,偏僻闭塞又贫瘠落后。初来乍到的吴来朝,接手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

吴家是一个官宦世家,吴来朝的曾祖是举人,祖父为廪生,父亲虽然三岁失怙,但勤奋好学,亦是饱学之士。他从小接受了儒学之教,深谙“仁者爱人”之理,因此,新官上任,马不停蹄地先巡视全县。

一心为民 政绩卓著

荣河西临汾河、黄河,东望峨嵋岭,沟壑纵横,土地狭窄。在农耕时代,不宽裕的土地,给荣河百姓造成的悲苦可想而知。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站在黄河岸边,吴来朝西望秦川,沉吟良久。一阵清风吹来,岸畔高大的蔺草拂在了他的憔悴的脸上,一时间,他茅塞顿开!

荣河土地面积小,但是,却有着广袤的滩涂,多年来,滩涂全都被讨厌的蔺草覆盖,百无一用。他问随从的人员,当地的老百姓为啥不把蔺草割掉开荒垦田呢?随从告诉他,这蔺草繁殖力和生命力极强,今年割了,只要除不尽,明年又蓬勃地生长开来,根本无法种地。吴来朝说,要除恶务尽嘛!随从摇头而叹。来日升堂,吴来朝果断决定:在全县发出倡议,开挖蔺草,开荒垦田。号令一出,应者寥寥。吴来朝觉得纳闷:咋回事呢?原来百姓一来惰性使然,二来觉得往日开荒事倍功半,县太爷纯粹是不懂装懂瞎折腾。

面对这一局面,吴来朝决意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自己出钱收购茅草,以激发群众翻地挖蔺的劲头。河滩的荒草能卖钱,这可是千古奇谈。百姓一开始多有怀疑,但很快随着一担又一担的蔺根换成了亮闪闪的碎银子,全县挖蔺的高潮便一浪高过一浪。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县衙的草场蔺根堆积如山,而河滩的蔺草却急剧减少,一根难求,百姓的兴头又打回去了。吴来朝下令加倍付钱,直到将蔺根挖尽除净。

在这场挖蔺战役中,吴来朝倾其所有,不仅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连儿子的俸银都使用殆尽,而且还欠下了亲友一屁股外债。当地百姓大为不解,嘲讽他说:“糊涂老爷糊涂官,雪花银子买草山。人家买卖为赢利,知县收蔺光赔钱。”然而,连续两年收蔺后,河滩地终于改造得可以耕种了,百姓才真正理解了吴来朝的良苦用心。

吴来朝虽然出身官宦人家,但在幼年时,已是家道中落,耕作这样的事情往往躬身而行,所以,对农耕非常熟悉。山东莱芜是著名的农业地区,农耕经验非常丰富,他就亲自教当地百姓种地。谷子是荣河县的重要秋粮,原来荣河一带的农民种谷从不疏苗,谷穗长得像拇指一样粗。吴来朝把他们家乡的技术引到荣河,亲手教农民疏苗。开始百姓接受不了,认为“人多扛的枪多”,苗少怎能增产?背后还嘲笑吴来朝是“糊涂大老爷”。为此,吴来朝做示范,结果当年疏过苗的地里,谷杆又粗又高,谷穗长得像狼尾巴,把谷杆都压弯了腰,秋收后比未疏苗的产量高出几倍。

就这样,他亲自下地教百姓如何使用耕牛,还让夫人组织起一部分积极能干的妇女,教她们养蚕缫丝、纺线织布。鼓励百姓植树造林、栽桑种棉;扶持发展养殖、放牧牛羊;指导打井引水、浇灌田地;引进谷物品种,改良种植方法,由一年一播,力改二年三造。这些项目,在几年的时间里,逐一实施,而且取得了显著成绩,荣河县一穷二白的面貌大大改观。为此,朝廷曾两次给予擢升,而他不爱慕高官厚禄,不贪图富贵享受,舍不得离开荣河这块土地和黎民百姓,所以都请辞不受,仍任知县。朝廷便把他晋级的袍冠送至故里,以示对其嘉勉。荣河县民众被他的卓著政绩所感动,遂对他更加敬重。

万民相送 情深难舍

在荣河任满十年后,他年届花甲,便请求引退。民众听到这个消息,从四面八方拥聚到县堂前,匍匐在地,挥泪挽留。他被民众的真挚深情所感动,于是撤回了辞请,继续理事。

他倡导兴办学校,设立塾馆,尽量收纳学童,还时常到县学讲经授课,并对学业优秀的给予奖励。因而,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又组织县民修桥铺路,并经常深入民间,视察农业生产和了解民众的生活情况,走访乡间贤士和德高望重的耆老,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以便兴利除弊,更好地治理县政。十多年来,由于他的苦心教化,荣河县匪患、争斗、狱讼很少发生,县民都守法安居、勤耕乐业。

又过了几年,他年近七旬,再次告老。实属年事已高,得到了朝廷的恩准。县民情深难舍,公议请求他寓居荣河颐养晚年。几经商量,他执意还乡,最后,尊重了他的意愿。但县民忍情不过,组织人员和车马护送。辞行这天,他整理行装走出县衙。行囊非常简单,仅有二三只书箱和几件行李,好多民众都提着礼品前来奉送,他都一一婉言谢绝。县民早已潮涌云集,在县街前设置了香案。有的举香,有的捧酒,有的攀附着车辕,更多的人拦路跪伏在地,一片抽泣呜咽声。年长的就扯衣牵袖,絮叨着离情话别。这样,反反复复,竟然三日不能成行。翌日启程,县民紧随,送出十里,才洒泪告别,可是仍有部分群众尾随相送。将要走出县境时,他缓步下马,回头瞭望荣河大地,流露出眷恋之情,并双手捧起一抔黄土,撒向田间。然后,面向送行的民众,拱手高举致谢,才潸然离去。民众无不涕零,泣不成声,感慨地说:“吴公在荣河近二十年,不图不贪,清廉公正,却为荣河人民作出了无私贡献。来时双手空空,离去两袖清风,就连荣河的一粒黄土也没沾去。”

千里建祠 感念恩德

吴来朝致仕还乡后,把自家400多亩耕地分散给缺衣少食的乡民耕种,他则过着清闲安逸的生活。而受他恩泽的荣河老百姓,却日夜思念着怎么报答他的恩德。

他们首先在宝鼎老城蔺草山以西、湖广道以东建立了纪念碑,并酝酿到山东吴来朝家乡为其建生祠。他们先派代表到莱芜商讨为吴知县建生祠的事宜。吴来朝开始坚决不同意,他说,自己政绩平平,即使有些功劳,也是为官的本分,不值得表彰;再者为民生着想,他早已卸职,不能再让老百姓破费。荣河代表见没法说服吴来朝,只好求助当地知县。当地县官一听事情原委,很高兴治下有这么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就亲自到吴家陈情,说:“荣河百姓建祠感恩,是莱芜的光荣;立祠垂范,是对本县官吏的一种激励,同时建祠传扬公之精神,也是一件顺民心的事。”知县说服了来朝公之后,就和荣河代表建立协议,选地定址。

明万历四十三年春(1615),荣河县组织的一干人马、车辆,特地专程运来荣河土、荣河水和砖瓦木料,在莱城东门外购地建起“吴公生祠”。祠堂内不仅塑了吴公坐像,而且还在四壁彩绘了壁画,用生动的形象、平凡的事例,记叙了他的政迹:过秤收蔺、扬鞭耕地、执尺间苗、汲水浇田、养蚕缫丝、纺线织布、巡视农桑、拜贤访老、讲经课士、攀辕送行。这些质朴而动人的情景,历历在目。殿门上方高悬横匾,上面镌刻着表达荣河人民共同心声的“荣河遗爱”四个金色大字。自从他告老返乡后,荣河县民于每年雨季到来之前,都自发地编制草苫,携往当年草场,披苫盖草,以保他的恩泽永存。相沿成俗,历经几百年,直至清末民初。

有人说,做官是个苦差事。吴来朝快五十岁始入宦海,按说赶上末班车,走好升迁路,但他却在屡次攫升中不为之动,守着贫困偏远的荣河,一生一任,也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何也?黄宗羲曰: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信矣哉!吴来朝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一心一意地把肩头的这个差事做好,从这个追求上看,当官其实很简单。

62338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