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如果节日有颜色,端午节一定是青色的。或是一支江南的竹篙,轻柔点破春江水;或是一枚南国的粽叶,细雨氤氲水湄旁。端午节,似一叶小舟,载着屈原的《离骚》,溯流而上,是青青子衿,亦是青史沉沉,穿越千年,与你相见。
源流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即开初之意,故古代称正月为“端月”,称年初一为“端日”。
《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所以,端为始。“午”即正中,“一纵一横为午”,纵横交错在正中,阴阳交错立正,是为“端午”。
同时,端午节亦源自天象崇拜,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吉日。
闻一多《端午考》中认为:“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来起源于民间原始崇拜的端午节,不断被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其中“纪念屈原说”流传甚广。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屈原一生怀才不遇,遭谗去职,流放沅、湘,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等诗篇。最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有对联曰“汨罗沉恨,千年难涤屈子愤;粽叶飘香,百世共仰圣人芳”,即表达了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唐宋时期,端午节多龙舟竞渡活动。刘禹锡《竞渡曲》便记载了沅江的一次赛龙舟活动:诗以“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起笔,写竞渡场面之盛大;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写击鼓声音如雷,竞渡声势浩荡;“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可见唐时龙舟竞渡之盛况。
龙舟竞渡亦引发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如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诗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全诗凄婉悲切,情意深沉。
明代诗人边贡《午日观竞渡》中,先写“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之竞渡盛景,再写“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之个人感慨,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风物
水风吹殿送微凉
竹叶金盘粽子香
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人们拿出饭团等食物投进江中,为防被蛟龙所食,于是用楝树叶包饭,以彩丝缠缚,后来发展成粽子。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后烤熟,称“筒粽”。晋代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唐代,粽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时期,粽叶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用芦苇叶等,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古诗词中亦粽叶飘香,诗人们多写到“角黍”,如宋代赵长卿《一斛珠》词云“菖蒲角黍家家节”,曹勋《端午帖子九首》诗曰“角黍菖丝随丝物”,白玉蟾《端午述怀》诗曰“冷浸水团包角黍”,可见宋代端午食粽之风俗。
或称“角粽”,如唐代姚合《夏夜宿江驿》诗曰“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欧阳修《渔家傲》词云“五色新丝缠角粽”,孔武仲《铜陵县端午日寄兄弟二首》诗云“菖蒲角粽俱如旧,何事樽前醉不成。”
或直称“粽子”,如宋代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即曰:“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香。”宋时以果品入粽,诗人们多提到“杨梅粽”,如司马光诗云“懒开粽叶觅杨梅”,苏轼诗云“时於粽里得杨梅”。
此外,端午节还有插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洗草药水、挂钟馗像、放纸鸢、制凉茶、赏“五端”(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栀子)、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等习俗。
诗情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最著名的是苏轼的两首词。其一曰《六幺令·天中节》,其二曰《浣溪沙·端午》。
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六幺令”,词牌名。“天中节”,即端午节之别称。这首词上阕写端午节时民间的习俗活动:人们用绫罗布帛等材料制成小虎形,缝缀于儿童臂上,以避恶消灾;人们将青翠的艾叶、菖蒲挂于门前,以避邪驱瘴。
端午佳节,人们或放飞纸鸢,或粽叶飘香,或以樽盛酒,或以俎盛肉,或龙舟争渡,或助威呐喊,共同凭吊屈原。
由此可见北宋端午佳节之盛况。下阕词人怀古抒情,“感叹怀王昏聩”,借屈原的难遇明主,暗讽时政,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落寞悲戚。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主要描写北宋女子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是一首优美的风俗诗词。上阕写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和对浴兰活动的期待。
端午时值初夏,天气渐热,故轻汗沾衣。“芳兰”即“芳香的兰花”,宋时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参与者众多,故“流香涨腻满晴川”,即指女子梳洗时用的香脂水粉随水流入河中,由此可见浴兰活动之盛况。
下阕写端午节时北宋女子的节日装扮和祈愿。她们按照民间风俗,以彩线缠玉臂。“彩线”即代表吉祥的五色丝线;以小符挂云鬟,即指女子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箓。
最后,女子们互致节日的问候,祈求与所爱之人岁岁年年长相见,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全词清新明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