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走近梁家河
□梁冬
每每想起梁家河,心里总有一种心驰神往的冲动。
这是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怀恋,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生活的热望。
在山花烂漫、绿树成荫的日子,我们一行到梁家河接受传统教育。从革命圣地延安向东南驶去,不见两边峡谷的压抑,开阔的高原上,一山连一山起伏绵延,只见从沟壑中漫出的流水被绿荫覆盖。从千年古郡文安驿镇向东南驱车五公里,便进入林田交错、冬柏正绿的村庄。“美丽乡村梁家河”标志牌导引我们乘坐环保观光车继续前行。
梁家河因村旁的溪流而得名。不过它伴随时代的文明进程,以其与众不同的迷人风情,一步步走出寂寞,走出贫穷,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在陕北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梁家河只是一个普通而贫瘠的小山庄。然而,就是这个小山村,就是在这个极其艰苦而神奇古老的地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陕北儿女,也孕育出了新时期的梁家河精神。它是我党传家宝的延续和传递,是习近平总书记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现在,梁家河犹如一个红色教育的大课堂,从灵魂的洗礼到传统的开掘,都会给人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来到梁家河,首先进入的是村委会大院里的村史馆。在村史馆,讲解员有声有色地介绍了梁家河的地形、位置、人文历史……人们静静地听着,静静地感受梁家河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提着一大箱子书,与14名北京知青来到梁家河插队落户,与当地群众一起鏖战,打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办代销店,倾尽自己的一腔热血。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这里的山山水水,习近平走了,如同他自己说的“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延川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习近平把心留在了这里,把梁家河的精神留在了这里。7年的知青生活,习近平由一个懵懂的青少年走向思想成熟的青年,奠定了其坚毅的品格。身上闪耀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跨越时空,融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听了这些讲解,我们仿佛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涤。敬慕之感油然而生。
来到习总书记为梁家河打的水井前,人们怀着敬慕的心情,看着那口普通的井,抚摸着“饮水思源”的碑石,纷纷合影留念。只见一位老者把脸紧紧贴在碑石上,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这位老者也许有当知青的经历,想起昔日的岁月,产生了共鸣,在心里掀起了涟漪。同时,他也是幸福的,品味到跨越时空的美好。
不知不觉走进了知青小院,在狭窄而阴暗的窑洞里,我们看到了习主席曾经生活、作息过的地方,这个小院平淡无奇,却处处留着知青们当年的梦想和智慧的结晶。知青院旁的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便是最好的证明。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习主席当年挑灯夜战就为读书的难得毅力,不惧流言、坚持为人民办沼气的苦心,苦口婆心说服村民为百姓造田修坝的坚定。正因为有了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摆在乡亲们面前,才促使了大家推举习主席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这是习主席以自己的炙热情怀,心系民众的大爱感动了村民。
梁家河地处山区,虽不见层峦叠嶂、峻岭嵯峨,但它兼备了中华山川南秀北雄的显著特征,又融汇了伟岸、幽邃的博大之境,大山凛然,浩气长舒,向人们展示着刚直正大精神。
置身梁家河,没有探奇寻幽之处,但它却如一副壮观的自然山水绘画,处处升腾在激情荡漾的心中,泛起“挥毫列锦绣,落纸布云烟”的豪情痴梦,每每展纸抒怀,对梁家河满满的情与爱,也就自然而然地融汇在挥洒心迹的笔墨里了。
在梁家河,我看到人们瞩目最多的是,凝视村史馆和窑洞中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仰望一件件旧时的农具,稀奇地抚摸着土炕、床铺和用过的马灯、水壶。还有一些人兴致勃勃地在操作沿袭使用的一些传统工具。这不是一种怀旧,是对一种生活改变的留恋。这时,我不由突发奇想,梁家河不是景区,它没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景观,也没有人们感兴趣的游乐场所。为什么每天能有一万多人的人气指数,以极大的热情接受教育?原来,这里有一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传统精神和梦想,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中华传统美的魂,摸到的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根,领悟到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里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和奋斗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精髓,千百年不败的标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如今,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人们接踵而来,到梁家河接受传统教育。梁家河被人们又赋予了新的名字——“红色教育基地”。每天,它张开双臂,喜迎八方来客,向亿万民众传授中华民族传统基因,抵御种种不正之风的侵袭。这里,洋溢着更加浓郁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诠释着亘古绵长的梁家河意蕴,传播着梁家河人的民族复兴之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