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禹都安邑辨 (下)

463 0
发表于 2020-7-11 09:00: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禹都安邑辨 (下)

大禹治水 (资料图)

□乔兆坤


禹自平阳徙都安邑

《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我认为,这段话是说,夏禹在冯(平)阳受禅以后,曾在河南阳城建立过临时都城,目的是为了避免和蒲坂(即位时的冯[平]阳)的舜子商均部族发生冲突,同时也是打着征讨三苗的旗号,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东向南拓展疆土,壮大实力。据《尚书·虞书·大禹谟》记载,在征讨三苗时,禹纳伯益之昌言:“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踌躇满志,自恃强大,必然招致损失;而谦虚待人,就会受到有益的回报,这是天理。大王只有恩德感动天地,那么荒远的蛮民就没有不来降服的”。不久,禹王就采纳了他的话,班师振旅,入兵夏都平(冯)阳。关于夏都冯(平)阳,有人说在(夏县)安邑,有人说在(盐湖)晋阳。

大禹在夏都“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意即大禹在夏都广布文明及恩德于天下,加强战备演练,七旬后,三苗终于前来降服朝见。

《汉志》说:“夏禹自平阳徙都安邑,后徙都晋阳。”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夏都迁徙的顺序。其中迁都的原因没有说,想必也是由于商均部族占据和退出蒲坂(南安邑)的原因所致。

俞樾作序的光绪版《韵海大全·地部》说:“夏县禹王城为大禹旧都,安邑县为‘禹营安邑即此’。”俞樾,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长于经学研究,为乾嘉学派后期代表人物。不仅善诗词,又工隶书,对群经诸子、语文训诂、小说笔记等造诣很深。时有“李鸿章只知做官,俞樾只知著书”之语。由他作序的《韵海大全》所谓“旧都”及“禹营安邑”之说,当有所本,与《帝王世纪》及《汉志》契合。又《世本·作篇》云:“禹作宫室。”《左传·宣公三年》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易林·小畜之九》也说:“禹作神鼎。”而且《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还说:“凡邑有宗庙先君神主曰都,无曰邑。”上引禹作宫室(宗庙)、九鼎(祭祖礼器)似乎都与“禹营安邑”有关。故《归藏·启筮书》说:“昔者夏后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璇台于水之阳。”则更明确地告诉我们,夏代享祀神祇先祖的宫室宝鼎就在晋阳。是为夏之常都。

“诏祀夏禹于安邑”

《北史卷三·魏本纪第三》载:“(孝文帝)太和十六年二月丁酉,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又“太和二十一年春正月,丙辰,次平阳,使以太牢祭唐尧。夏四月庚申,幸龙门(今河津),使以太牢祭夏禹。癸亥,幸蒲坂,使以太牢祭虞舜。修尧、舜、禹庙。五月壬辰,使以太牢祭周文王于酆,祭周武王于镐”。这说明北魏时虽然“诏祀夏禹于安邑”,但孝文帝巡视天下时,实际祭祀夏禹却在龙门,所谓南、北安邑皆未幸临。这是“祭非所都”说的又一例证。

又光绪版《夏县志》说:“神鹿元年(428)别置南安邑城,在禹都旧城(按:坦承禹王城为禹都旧城)之西四十里,分安邑东之地立夏县,因夏禹旧都(按:再次坦承)故名,距禹旧都一十五里。”意即428年安邑、夏县名称即已颁定,至太和十六年已历64载,孝文帝诏书所称“安邑”,还能是指夏县(北安邑)吗?可见,所谓“南北安邑”之说,乃是《夏县志》为争“诏祀夏禹于安邑”而主观臆定的。

安邑遍地古迹

距夏都(鸣)条邑东北方六七公里的陶村镇西纽村,自古流传着“刘海戏金蟾”的神话故事,《安邑县志》也有记载。与之相联系的今运城市西郊四十里岗(在安邑西南方,距离亦六七公里)有野狐泉,《晋国史纲要》所记涂水,大概就是此泉。这两处遗迹应该就是大禹治水神话传说的发源地。《尚书》《世本》《吴越春秋》所记涂山狐女,《天问》《左传》所记台(翳)桑通婚之地,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原型和线索。由此“原生的”传说孳生的“刘海砍樵”“哑姑泉”剧目,享誉古今华夏大地。

《左传·襄公四年》曾记有“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的故事。而后羿墓(俗称“一根箭”砖塔)和嫦娥湖据说就在盐湖安邑西北约两公里处,可惜的是被房地产开发商“开发”为住宅区,“一根箭”不知去向,嫦娥湖也改名“凤凰湖”了。与此相对的东南方,有一村庄名“汤里”,距盐湖安邑亦六七公里,传说是夏桀囚禁商汤的钧台(监狱)所在地。

《国语·郑语》说:“昆吾为夏伯矣。”《史记·天官书》说昆吾为禹夏时占星候岁的贵族,掌“天官”之职,为诸侯百官之长,后被商汤翦灭。明朝万历十年安邑知县羊可镌立的《题准优免事例碑》(现存安邑中学校内)尚刻载有“昆吾坊(按:城内街区之一)丈出官民耕地一百三十八顷五十三亩一分五厘六毫五丝四忽二微三沙一尘二埃”。合一万三千八百五十三亩二分地,真可谓“沧海桑田、王迹犹存”啊!夏都畿内玉钩山(今关铝集团碳素厂内)有夏桀诤臣关龙逄塚,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孔尚任编辑的《平阳府志》(康熙版)载:“古城,其城二,东西相连,在西门外一里许,本魏文侯所筑,魏武侯、魏惠王并居此,后惠王徙大梁,项羽徙魏王豹於河东,亦居此,韩信以木罂(小口大肚瓶)渡军,袭安邑,入此城,擒魏豹,亦名魏豹城,遗迹尚存。”又载:“龙池宫,唐开元八年置,祷雨辄应,今潭上故址犹存。”所谓古城及龙池宫故址,皆在今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平阳府志》所记古城为战国魏都,与夏县禹王城考古发掘结论相左,二者若非一古都一新宫(或一老城一新城),则必有一真或一假,“古城”四面环水,极类古代明堂、泮宫,盛唐时又置龙池宫于此,结合殷墟卜辞:“乍(作)大邑于唐土”“尞于西邑”“侑于西邑”“告秋于西邑”和《世本》等典籍“禹作宫室”诸记载,我疑心该古城极可能就是夏桀常都遗址。《平阳府志》又记“兴国寺塔,唐贞观年建,有碑记。”(据民国版〈安邑县志〉称:该塔建自元魏延和二年即公元433年)从寺塔的名称上又可以窥知李唐王朝是把此邑作为赓续陶唐盛德、绍兴大唐伟业的圣地。

安邑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由临晋(桑泉)、台(翳)桑、涂水、晋阳、大吕、小吕、冯村、西下冯、东下冯、西晋、北晋、南晋、唐王山等一串地名一路考察,我们便可以探寻出一条名曰“晋水”的古运河河道,其径流走向与今姚暹渠变幅想必不会太大。晋阳(盐湖安邑)在古晋水北岸,故名。

据康熙版《平阳府志·安邑县治地图》,当时的姚暹渠干流已经从县城北边流过,只是通往黑龙潭的蓄洪渠通过古城外面的“上池”(今安邑水库)方与姚暹渠沟通相连。这样就使盐湖安邑位于二渠会合处,姑可称之为晋汭安邑吧。经过四千多年的沧桑,晋水肯定有局部改道,使它从东北绕古城流向西南,从而使古城位于晋水之阳(北)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即便安邑一如“晋汭”之方位,我们称它为晋阳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黑龙潭蓄洪渠亦是大禹治水的一项创造,属于晋水水系中的滩蓄工程。

根据刘钟岳《安邑昔日的雄姿》介绍,安邑新城中有四处地方颇耐人寻思:一曰吴氏宗族,似为虞舜之苗裔;二曰刘氏家庙,不知此宗族与刘海、刘累有无血缘?值得探讨。三曰葛氏宗祠。《书·序》曰:“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葛氏源流,亦当探求。四曰盐务会馆。设在城南门外,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实车沟、空车沟直通“盐贩之泽”。实为夏都常祀于此的真正原因及标志。

安邑之所以有一十七个名称,并且每个名称都和先秦历史上的各个帝王活动密切相关,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它濒临盐湖的缘故。在古代哪个部落或方国占据了它,就等于拥有了一个金库或一座银行,因为盐在远古时期或近代某些地区都曾经充当过货币。经济是基础,安邑以它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荣膺上古时期华夏帝都而被《辞海》所肯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冀、冯(平)阳、蒲坂、明都、晋阳、唐、苦城、鸣条邑、安邑、虞州、虞邑、夏禹域、夏墟、晋墟、西邑、兆阳、河东、凡一十七名,皆为不同时期安邑之称谓及其异称。后世所谓的平阳(临汾)、蒲坂(永济)、安邑(夏县)应是尧舜禹受禅前、后所迁之都。

63275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