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河东文学
›
考学识更要考人品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考学识更要考人品
485
0
瑶瑶
Lv.9
发表于 2020-7-9 09:22: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关于古代科举,较为人熟知的场景之一大抵当属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的“喜极而疯”。对比范进中举前的穷酸可怜和中举后的疯狂滑稽,不难透视出古代读书人对科举及第的渴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代高明《琵琶记》中的这句话,更从侧面映照出科举对于古代读书人的巨大影响。
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也是古代读书人步入仕途前必须通过的第一道“门槛”。古代读书人多数是抱着仕途情怀,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然而,若想“学而优则仕”,就得先过科举考试这一关。不难想象,有多少人为此寒窗苦读、穷经皓首。
然而,与大多数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考生不同,有人想通过“终南捷径”求取功名,甚至对科举考试动起了“歪脑筋”。从隋唐到明清的科举考试过程中,各种奇葩舞弊方式轮番上演:有买通监考人员延长考试时间的“继烛”,有提前得知考试内容的“探题”,也有代人应试的“枪替”……凡此种种,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捷径背后往往就是深渊。原本以公平取士为目的的科举考试,在遭受舞弊者的破坏后,不仅失去应有的公平公正,无法充分发挥选拔人才的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储备以及人才质量。故而,舞弊者一旦被识破,就要为之付出沉重代价,即使能靠着一时投机取巧蒙混过关,也会为个人的未来发展埋下祸根。
历史上,科举舞弊与防范舞弊也总是相伴相生。没有一成不变的舞弊手段,也没有一劳永逸的防范举措,二者始终在一种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博弈,在破坏规矩和维护秩序间斗争,上演“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博弈。防范舞弊的方式在历朝历代也是大致相同:有的严把考场、不准任何人随意出入;有的严格审查考生资格、防范冒名顶替现象发生;有的请专人负责考试的各个环节,甚至一名考生就由一人监考;还有的设立搜检之法、对生活用品和考试用具等严格检查……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观察科举舞弊与防范舞弊的互动消长,有助于从历史镜鉴中反观体察读书人应有的作为与德行。如今虽然已经废除科举,但考试制度仍在,每个读书人都会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时候,如何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功名所累、不被外力裹挟,值得今人深思。
《世说新语》中“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的观点,或许能够启发一二。东晋桓温少时与殷浩齐名,有比高低之心。桓曾问殷:“你比我怎样?”殷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在某种程度上说,“宁作我”是一种任由外界纷扰我自岿然不动的境界。一朝金榜题名,可能换来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的锦绣前程,也可能改变寒门小户的穷途窘境。但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坚守“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秉持读书人应有的勤勉和正直,更是“试金石”。
“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考试,对于不同时代的读书人来说,都是既考察知识也考验德行。拥有“宁作我”的坚守,才能在纷乱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与方向,将所学知识用于“济苍生”“安社稷”,扛起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如此看来,考试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读书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的德行考问与考验?
学识
,
人品
回复
点评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160高清纯美女音乐老师找对象
•
潘石屹人品有问题
•
风陵渡东风食品厂厂长刘桂元谈用人品做产品 凭诚信赢客户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瑶瑶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120989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