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对联

545 0
发表于 2020-7-13 15:16: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对联

□聂鑫森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民间呼之为对子,是我国传之久远的一种文学形式。2016年,国务院批准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联既具文学性、审美性,同时又有广泛的实用性,书写后悬挂在大门两侧、楹柱上、墙上。用于春节迎新送旧的对联叫“春联”,用于祝贺结婚、生子的对联叫“喜联”,祝寿的有“寿联”,悼念的为“挽联”。此外,还有“店铺联”“书房联”“赠答联”之属。

有文献可查考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是五代后主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当代楹联家、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则考证:“初唐以降逐渐产生了多种类别的对联。有口令、酒令、应对、题赠和堂室联语等几种。对联应是受隋唐近体诗的对仗句式的影响产生的。对仗句式与对联应是平行发展。”(蔡世平《南园楹联·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的字数、句式,可由作者自由选定。上、下联可以是一句,或四字或五字或七字等,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如赞清代郑板桥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有上、下联多句的,如绍兴蓬莱阁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还有长联,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如昆明大观楼的对联。

不论句式、字数如何安排,“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是对联规则的两大要素。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而今我们所说的对联格律,或简称‘联律’。”(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也就是说,对联的主要特征是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结构相同。如当代著名词人蔡世平题紫辰院联:“明月松声来画里;晴阳竹影乱庭中。”在词性的对仗上,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理应相同,但动词与形容词是允许对仗的,如蔡联中的“来”与“乱”。

此外,在词性的对仗上,比较律诗的对仗而言,还有宽松之处,要求不是那样严格。

一般规矩的音韵设置,上联的最后一字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为平声,叫“仄起平落”,如蔡联的“里”(仄)与“中”(平声)。但也有特例“平起仄落”的,如岳麓书院门联;还有《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贾氏宗祠有对联云:“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恩”为平声,“盛”为仄声。

由王振良主编、李志刚所撰的《天津楹联述略》一书,说:“楹联即对联,是由对偶词语构成的汉语言独有的艺术形式。它孕育于中国古代文学产生的初期,萌芽于汉末,成形于盛唐,生长于北宋,兴盛于明初,到清朝以后,已是文人雅士、官僚政客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和抒情言志的有效方法,也为人民大众广泛喜爱和使用。”

对联是我国的特产,虽起源于何时各有说法,但历史久远并有世代传诵的优秀作品,则是不争的事实。
63671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