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王西兰:对话鹳雀楼

473 0
发表于 2020-7-13 15:31: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对话鹳雀楼

□王西兰

湖北有文学刊物《长江文艺》,山西有文学刊物《黄河》,湖北和山西两省作协共同举办“黄河与长江的对话”,这是一个创意之举。这样的文学对话,就是大格局,就有了大境界。

长江岸边矗立着一座黄鹤楼,黄河岸边矗立着一座鹳雀楼。今天湖北的作家们和山西的作家们来到永济市,来到古蒲州,来进行“鹳雀楼与黄鹤楼的文化守望”现场文化交流,便很有文学意味。

千百年来,鹳雀楼和黄鹤楼相隔千里深情守望,今天由于湖北作家的到来,两座文化名楼亲密携手互诉衷肠。文学就是我们的桥梁和纽带。

长江岸边和黄河岸边的这两座楼,都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是依靠什么天下闻名呢?我们知道,是因为文学,是因为诗歌,是因为他们都拥有一首顶尖级别的唐诗。正所谓“诗因楼而作,楼因诗而名”。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我们的心目中,哪些诗作代表了唐诗的高度呢?

从2005年开始,武汉大学中文系做了一个《唐诗排行榜》的研究课题,用科学计算的方法,检索历代唐诗选本、评点、论文、文学史选介的数据。最后的计算结果是:七律,崔颢《黄鹤楼》第一;五绝,王之涣《登鹳雀楼》第一。

综合评价:第一,崔颢《黄鹤楼》;第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第三,王之涣《凉州词》;第四,王之涣《登鹳雀楼》。

崔颢的《黄鹤楼》成为唐诗之冠。而在前十名中,只有王之涣有两首作品。

在这个排行榜前十名中,运城籍诗人的诗作占了一半,5首。除了王维和王之涣这三首,其余两首是: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们都是永济人。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唐代诗歌中哪一首最响亮、最上口、最普及、意境最美、哲思最深、影响最大?是最容易理解的诗?是让人们记忆最牢的诗?

我个人意见,还是《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传世很少,只有六首。但其中两首确实是唐诗中最高质量的。《凉州词》,武汉大学排行榜第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另一首,就是《登鹳雀楼》,武汉大学排行榜第四: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论者说,这四十八个字,压倒整个唐诗。

《登鹳雀楼》,在我国影响深远,妇孺皆知。它是所有唐诗选本都不会遗漏的诗,是各个时期学生课本上要收入的诗,是汉文化圈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文课本都要选的诗。各地都举办过一些读者评选活动,投票推举十首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每次投票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有一首相同,就是这一首《登鹳雀楼》。应该说,在现代选本中,《登鹳雀楼》排第一。

这样来看,《黄鹤楼》《登鹳雀楼》就是唐诗高度的标志;长江岸边的黄鹤楼、黄河岸边的鹳雀楼,就是唐诗高度的象征。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南北朝时的北魏王朝,后来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来又演变为北周和北齐。北周与北齐的分界线,就在蒲州以北。北周的大将军宇文护在蒲州城西南,建了这一座三层高楼,用于军事瞭望。由于黄河滩涂的鹳雀常常栖息在楼上,于是就得名鹳雀楼。

鹳雀楼在唐代,是著名的风景名胜,王之涣写了这首诗以后,更是名声远播,当时许多诗人都来过这里,也写了许多诗歌作品。经过宋、辽、金时期的近七百年,鹳雀楼一直矗立在这里。直到金元战争时期,蒲州争夺战非常激烈,鹳雀楼毁于战火。此后800多年,鹳雀楼只剩下一片废墟、一个遗址、一种传说。

到了1996年,中国古建筑学术会议在永济召开,参会的古建筑专家由罗哲文、郑孝胥领衔,呼吁重建鹳雀楼。永济市政府经过几年努力,新的鹳雀楼与2002年重建落成,重现在黄河岸边。当时,这座重建的鹳雀楼,有四个“全国之最”:楼身最高,73.9米;楼体最大,3.3万平方米;景区最阔,设计用地3000亩;投资最多,主体建筑最初建成时投资一亿多元。

当然,鹳雀楼并不是因为它的楼身最高而成为唐诗高度的标志,它是因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这一首诗,而成为这个标志的。

鹳雀楼之所以有这样广泛的知名度,还因为它的所在地——蒲州。

蒲州是尧舜之都,也是尧舜禅让的地方,是尧天舜日的中心地带。蒲州在唐代,是中都,和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并列,机构和官员配置相同;用现在的直辖市——上海、天津、重庆来比较,它的分量要更重一些。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按密集度,蒲州更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么一个县级市的范围内,而且仅是唐代,我们可以列举出这样一连串名字:王维、柳宗元、卢纶、耿湋、吕温、杨巨源、聂夷中、司空图、柳中庸、王驾……他们都写过非常有影响的诗。

王之涣不是蒲州人,是和蒲州相邻的绛州人,也是今天的运城范围之内。但是,蒲州的文化氛围、诗的氛围,吸引了王之涣,召唤着王之涣。

王勃去滕王阁,是偶然路过;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偶然的人际关系。王之涣来蒲州,来登鹳雀楼,是艺术之神在召唤他,是唐诗里必须有这么一首诗,供我们永远地诵读和欣赏。

今天,大家来到鹳雀楼,是鹳雀楼的一件盛事,也是湖北山西的一件文坛盛事。鹳雀楼和黄鹤楼傲然矗立在中华大地,共同代表着我们的文化高度,支撑着我们的文化自信。

大家来过了鹳雀楼,都会更加体会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刻含义,都会更加奋发向上,努力攀登,都会以“更上精神”激励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就,去夺取“鲁奖”“茅奖”,还有斯德哥尔摩的那个“诺奖”。
63675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