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的误区有哪些?
实际上,感觉口渴已经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不应该感到渴了才喝水。
缺水对身体有很多影响,当机体的体液丢失量约为体重的1%时,在出现口渴感觉的同时,机体的血浆渗透压升高,且身体活动的能力也受到影响。
当达到2%至4%时,机体在感到口渴的同时,已经处于脱水的状态,尿液会减少,尿液颜色已经不是正常的略带黄色透明或白色,而是呈现深黄色,尿比重也会增高,这个时候,工作能力和认知能力会有所降低;而达到4%至8%时,机体除了极度口渴的感觉外,已经处于中度脱水的状态,另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且失去弹性、口舌干裂、声音嘶哑、心率较快等症状,还会变得烦躁不安;再严重还会导致血压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不要等到口渴的时候才喝水。应该主动规律饮水,每次饮水200毫升左右。
误区2 早起一杯淡盐水
一般早晨刚起床的时候,因为长时间的睡眠会有一些隐性出汗和尿液分泌,无形中损失了很多水分,虽然起床的时候可能不会觉得口渴,但是实际上体内仍然会因缺水而导致血液黏稠,因此,早晨空腹的时候可以喝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但不应该喝淡盐水。
我国居民每天盐摄入量为10.5克左右,已经严重超标,因此不该再从水中加盐。
另外,早起喝水建议应该在刷牙之后,清理好口腔细菌再喝水,并且不要喝冷水,晨起喝冷水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黏膜收缩,有可能引起腹痛等症状。
误区3 吃饭时喝水影响消化
食物本身就含有大量水分,如蔬菜瓜果中的水分含量超过80%,所以即使不喝水,吃饭的时候也是有水分进入胃肠道的。
研究发现,吃饭时适量喝水对胃液的浓度、成分或PH值都不会有显著影响,不会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误区4 喝啥水都能补水
一瓶含糖饮料中含糖20克至50克。过量饮用含糖饮料能够增加龋齿和慢性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的风险,对健康不利。
建议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慎重选择饮水类型,首选白开水。
另外,经常喝含糖饮料还会形成对糖的嗜爱。要避免在家中存放含糖饮料,要认识到经常喝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危害,减少和避免喝含糖饮料。
误区5 喝水越多越好
水摄入量超过了肾脏排出能力可引起急性水中毒,水中毒可导致低钠血症。
个体为了避免中暑,在短期内摄入大量水分而钠盐摄入不够时,会导致低钠血症,而发生水中毒。
水中毒可因脑细胞肿胀、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而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重者可发生渐进性精神迟钝,恍惚、昏迷、惊厥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