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古人对竹子的栽培与利用
竹类植物因地上茎的高度木质化在禾本科中构成较特别的一支。其自然分布区中,以亚太区所产最为丰富,而中国更是中心产区,竹林面积广大、种类繁多。
因为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茎秆中空而质地坚韧等特征,竹子可以用于制造各种器物,甚至建筑。中国的先民从新石器时期便已对此有所认识并开始加以利用。如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弹歌》云:“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的古字)”,描绘了用竹子制成弹弓猎取动物的场景;在湖南洞庭湖新石器遗址发现的竹墙残迹,表明六七千年前竹就被用于建筑;而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篓、谷箩、篮、簸箕、箪等则证明竹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
我国栽培竹子的历史也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诗经》中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诗句,刻画的就是竹园中的景物。此后,竹子依种类不同,被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竹筷、竹简、毛笔、笙箫笛管,乃至“以竹丝为布,断材为柱,为栋,为舟楫……”此外,竹子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也早已被发现。
到了晋代,戴凯著《竹谱》,将前人对竹子的认识进行了一次总结,记述了数十种竹名和超过三十种竹子的具体用途。
魏晋时期,还对竹园进行官管,设置了“司竹监”管理竹林、以供国用。
苏东坡曾经感慨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
因其枝干挺拔、中空有节且四季青翠的形态特征,竹也被中国人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寓意,而大量出现在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
竹子可以说遍及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J.D.Bernal)因之称中国是竹子文明的国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