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讲运城读运城
›
考卷的密封是如何完善起来的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考卷的密封是如何完善起来的
467
0
瑶瑶
Lv.9
发表于 2020-7-24 17:30: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考卷的密封是如何完善起来的
现如今,高考试卷的上面都有一条密封线,上书“密封线内不准答题”。其实这密封线,是由古代的“弥封”而来的。
《现代汉语词典》说:“弥封,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目的是防止舞弊。”
在唐代,科举试卷不仅不“弥封”,而且在阅卷时,还要参考由推荐人递上来的行卷。行卷,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将自己平时感觉比较满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投于主考官,以便在阅卷时参考。行卷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是也为作弊开了方便之门。不少人就在行卷上做起了手脚,偷窃抄袭、捉刀代笔之风,一时盛行。武则天当政时期,因吏部招考官员时有舞弊行为,便下令用纸糊上考生姓名,用暗考以定等第。但是,当时仅在考选官员上运用此法,没有
推广
到科举考试上来。
宋太宗时,在科举考试中,将考生的姓名、乡贯糊住,决定所录取的试卷后,才拆开弥封,以后便形成了制度。在实行弥封制不久,又发现考官指使举人在试卷上暗作记号,有时考官还可以辨认出考生的字体。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特地为河北考生举行专门的省试,第一次使用了誊录法。
宋真宗时,监察御史张士逊任考场巡捕官,因为有亲戚应试,向主考官提出辞职,以避嫌疑。宋真宗受到启发,为防止亲戚关系舞弊,下诏推行“别头试”,即让与考试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移试别头,换一个考区参加考试以避嫌。考官在此期间,住在贡院,等考试结束后再回家,以杜绝托关系递条子走后门。由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些平民子弟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代的科举制度延续到元明清三朝。元代设立了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和对读官,各司其职,权限分明。清代科举试卷的弥封制更加完备,流程更加严密。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打叠封藏考生姓名,用《千字文》编“红号”。考后由誊录官将试卷(即墨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送考官评阅。放榜之日,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墨卷拆封,唱名写榜。
考卷
,
密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瑶瑶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120989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