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羊驮寺”为何呼作“羊大寺”( 运城)

794 0
发表于 2020-7-30 10:54: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羊驮寺”为何呼作“羊大寺”

□王雪樵

运城城区西北郊有一“羊驮寺村”。关于“羊驮寺”的来历,民国版《安邑县志》有记载:“羊驮寺,一名观音寺,在县西王曲村。金太和四年,乡人掘地得石人骑羊,佥以为菩萨像,因创寺记之,名以‘羊驮’。”可知,羊驮寺村原名“王曲村”。因金代出土了“石人骑羊”(羊驮石人)的塑像,于是在村里建了座观音寺以作纪念,当地人称之为“羊驮寺”。后来,王曲村便改名为“羊驮寺村”。

“羊驮寺”当地人俗呼“羊大寺”。“驮”字今天普通话读作“沱tuó”,为什么运城人读作“大dà”呢?简单地说,“驮”读“沱”是现当代的读音,“驮”读“大”则是保留了古代的读音。而要弄清这两个读音之间的关系,还需从“驮”字读音的演变规律说起。

原来,“驮”在古代是个定纽歌韵平声字。而歌韵的音值为“a”,是个前低元音,后世演变一直有高化倾向,大体上是由“a”先变作“ao”,再变作“o”或“uo”,最终到今天变作“e”音,形成了“a-ao-ouo-e”这样一条演变轨迹。因此“歌”字在唐五代以前读作“ga”,到了宋元时代读作“gao”,到明清时代就读作“go”或“guo”,明清以下就变成了今天普通话读音“ge”。


今天运城人读“唱歌”为“唱guo”,保留的是明清时代的读音。“驮”字既然属于“歌”韵字,它的音变遵循的也是这个规律:唐五代以前读作“da”,宋元时代读作“dao”,明清时代就读作“do”或“duo”。由于“驮”的声母是浊辅音[d],宋元以下浊辅音清化变作送气清辅音“t”,于是“驮”字在今天就读作了“tuo”。而运城方言将“驮”读作“da”,保留的是唐代以前的古音读。

说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问:“驮”字从字形结构看,半边从“马”,半边从“大”;“马”为形部,“大”为声部。根据一般规律,“驮”字读音应该是随着“大”字来读的。为什么普通话“大”读作“da”音,到了“驮”字却规范读作“tuo”音?这里是不是还有什么奥秘呢?猜得不错!原来“大”字古音就是“歌”韵字,“驮”字定为“歌”韵也是由此而来的。但在通语系统里,“大”字并没有随着其他歌韵字一起发生音变,而是一直停留在古音“da”的阶段没有动。



反倒是运城方言中的“大”字按照歌韵字的音变规律一直变下来了,所以运城话的“大”读作“tuo”,是符合古汉语语音演变规律的。换句话来说,按照语音演变一般规律,“大”字今天本该就是读作“tuo”的,而普通话中的“大”字没有像“驮”字一样音变为“tuo”,却仍然读作古音“da”,这是不符合音变规律的。所以王力先生《汉语史稿》称普通话“大”读“da”音,是一个“特殊情况”,“不符合歌韵字发展的一般规律”。笔者在《<西厢记>中“大”读“堕”音考》一文中,对此也有分析,认为包括运城话在内的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中“大”读作“tuo”音,仍然完整地体现了歌韵字音变的规律。

总之,“驮”字依照普通话应该读作“tuo”音,运城话却读作了古音“da”;“大”字依照语音演变规律应该像运城话一样读作“tuo”音,而普通话却依然读作古音“da”。这也是个有趣的语言学现象。

6471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