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做父母的可以发现,初生到一周岁左右的孩子,最依恋父母。但一周岁以后,孩子开始不满足同父母的交往和游戏,而越来越强烈地希望同其他小朋友玩。从1岁到3岁,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逐步完成从亲子交往向玩伴交往的过渡,获得最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
最初,儿童虽然希望和同伴交往、游戏,但却缺乏交往、游戏的能力和技巧,需要成人给予指导,最主要的指导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共娱的方法。为了参与同伴游戏,必须逐步学会从自娱到共娱。一个孩子紧紧地抱着自己的皮球,不肯放开手,怎么同别的孩子一块玩呢?必须引导他将球抛给另外一个小孩,再让对方扔回来,一来一往就进入共娱情境,也自然会产生社会交往。
2.学会扮演角色。游戏需要情节,也需要角色,孩子正是通过扮演的角色,模拟成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情境。最初的同伴游戏只是一种相互接触,既无角色,也无情节,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扮演角色,模仿成人社会生活情节。比如,坐在一把小椅子上当司机,为同伴开车;拿一个玩具听诊器当医生,为同伴看病。
3.学会相互接近的技巧。1岁的孩子和同伴接近,常常把和对方的身体接触都看成是友好的表示,可以是拉拉手、摸摸脸,拥抱一下,也可能是推一把、挠一下。他们还分不清友好的和攻击性的动作之间的区别,家长要通过成人的示范动作、成人对孩子表现的肯定与否定,帮助孩子发展友好行为,克服攻击性动作。
4.尽量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同伴游戏,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当孩子不会参与同伴游戏时,家长可以给予引导。但当孩子已经参与到同伴游戏中,家长应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同伴游戏与交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