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绛州才子王之涣

458 0
发表于 2020-8-11 15:52: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绛州才子王之涣

□李晓润

三才子斗诗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绛州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在楼下的时候还是初唐,他刚刚告别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到了楼上已是盛唐,张九龄、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张继济济一堂。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和《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相距不远。两大名胜都和唐代诗人有关。《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会真记》,张生的原型极有可能是元稹本人。永济离潼关很近,交通方便,所以鹳雀楼经常有诗人登临赋诗。

太原王氏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不过王之涣这一支早已家道中落。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是好朋友,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既不读书考进士,也没想过要做诗人。有一天不知是互相约好,还是像鱼玄机一样受了新科进士的刺激,突然拿起笔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声名鹊起。

开元中,他们三人已经名满天下,经常一起游山玩水,不醉不归。这日微雪天寒,三人照例去旗亭饮酒取暖,那里允许他们拖欠酒钱。有一群梨园子弟随后走进旗亭。三人见对方人多,主动把八仙桌让给他们,自己移到角落上的小桌,一边烤火一边冷眼旁观。过了一会儿,又有几位妙龄歌妓陆续赶到。大概是因为喝了点酒心情不错,这些梨园子弟开始轻歌曼舞。

王昌龄说:“我们都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平时谁也不服谁,今天是个一分高下的机会。”

王之涣问:“你想赛诗?我奉陪。谁输了谁出酒钱。”

三人中高适最年轻也最寒酸,平时下馆子很少掏钱,今天要是凭才学赢了,就可以还两王的部分人情,所以也欣然同意比拼。

高适问王昌龄:“你说怎么比?”

“不用比,他们会帮我们分出高低。”王昌龄指着那些歌妓说,“我们的诗都已经改编成流行歌曲,一会儿她们肯定会唱到,我们只要计数就行了。谁的诗被她们唱得最多,谁就笑到最后。”

王之涣和高适都觉得这办法不错。

一个歌妓果然开始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他得意地放下一枚筷子。

过了一会儿,又一位歌妓唱起“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所以高适也放下一枚筷子。

第三个歌妓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这又是王昌龄的得意之作《长信秋词》。

王之涣一看急了,他说:“这几个歌妓根本不懂诗,欣赏不了我的阳春白雪。”

王昌龄见他想耍赖,当然不干。好容易赢了一回的高适也不答应。王之涣无奈,只好指着歌妓中长得最美的那位说:“这样行不行,我们以这位美女唱什么定输赢。如果她唱的依然不是我的诗,那我对你们五体投地,从此以后心甘情愿做小弟。不过她要是唱了我的诗,你们得拜我为师。”

王昌龄和高适勉强同意。过了一会儿,那个梳双鬟的美女清清嗓子起来歌唱。

王之涣提心吊胆,直到她唱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得意狂笑,手舞足蹈。

“怎么样,服了没有,还不快叫师父?”

那些梨园子弟看见三人一直在指点议论,走过来询问原因。高适说出实情。梨园子弟久仰大名,当即请三位诗人入席,为他们付酒钱并索要签名。

诗不能用来养家

当时写诗只有虚名,不能养家糊口。三个好朋友迫于生计只好分手。王之涣来到冀州衡水县做主簿。就在衡水主簿任上,他再次尝到了做诗人的甜头。衡水县令李涤的小女儿仰慕王之涣的才华,向父母表示非他不嫁。此时的王之涣早已有妻有子,李小姐嫁给他只能做小妾,她父母当然不愿意。李小姐只好祭出自古以来小女孩对付父母的绝招,一哭二闹三上吊。李涤拗不过女儿,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

大概是因为偶尔挪用公款请朋友喝酒,王之涣遭人投诉,老丈人也不便袒护。王之涣一气之下带着李小姐拂袖而去,在外游荡了十五年,后来因为生活所迫才重新开始写简历求官。吏部官员都在家里教子孙背诵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所以对他很有好感。正好这时文安县尉离任,而王之涣的祖父做过文安县令,于是王之涣被派往文安。因为他几次做官都在河北境内,《唐才子传》误以为他是蓟门当地人。

文安地处北京和天津之间,这里当时靠近边关,民风强悍。王之涣在文安做官期间,高适曾经来看望他,两人携手同游蓟门,最远到过今天的山海关外。高适写下一首《营州歌》描述当地的风土人情:“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文安当地的匪盗听说王之涣是个书生,而且年过五十,所以没把他放在眼里。王之涣暗中摸清匪情,而后把他们一网打尽。这些匪盗多是地方豪强子弟,王之涣给他们两条路:坐牢或当兵。地方豪强虽然对王之涣怀恨在心,还是敲锣打鼓把子弟送去参军。驻军将领正为兵员不足的事发愁,所以王之涣的拥军行为让他非常感动,知道他是著名诗人后,更以和他交往为荣。地方豪强本想报复王之涣,见此情景便不敢轻举妄动。

文安从此果然既文明又安全,老百姓对他很满意,上司也表扬推荐。王之涣工作更加卖力,因此积劳成疾,终于在五十五岁的时候以身殉职。驻军将领派兵护送他的遗体和家眷回乡。王昌龄和高适等人把他安葬在洛阳北邙。生在洛阳、死葬北邙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人生理想。

值得庆幸的是,王之涣是少数留下墓志铭的诗人之一。他的墓志铭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发现,作者靳能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只有六首流传至今。《登鹳雀楼》已是盛唐风标,但他的《凉州词》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只是使普通人佩服,《凉州词》足以让诗人们低头。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通过玉门关外的荒凉景象表达反战的倾向,但是含蓄蕴藉,哀而不伤。章太炎誉为“绝句之最”,不过更多人认为这首诗在名篇如云的唐朝还不至于“天下独绝”,至少王昌龄的《出塞》可以和它平分秋色。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后来人趣读他们的诗


最有意思的是,这两首诗因为都属边塞诗经典,而且押的是同一种韵,经常被人弄混。很多小朋友背诵《凉州词》的时候,直接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跳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或者反过来,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直取“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的故事还有续篇。据说到了晚清,喜欢《凉州词》的慈禧太后要求一位书法很好的大臣把《凉州词》写在檀香扇上。大臣不敢怠慢,回去反复练习之后才开始落笔。谁知他过于紧张,竟然少写了那个“间”字。他把老婆孩子一起叫到跟前,提前交代了后事,告诉儿子读书做官太危险,以后就在老家种田,打死也别考公务员。

老婆孩子哭成一片。大臣长叹一声,硬着头皮进宫求见。

慈禧太后拿过扇子一看,果然拉长老脸。“怎么少写了一个字?”

大臣灵机一动为自己狡辩。“老佛爷,臣没有漏字,只是略作调整,推陈出新。”他把王之涣的诗重新断句后,就成了下面这首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反复诵读了几遍,觉得勉强说得通,于是放过这位大臣。
6537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