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水密舱壁

668 0
发表于 2020-8-25 12:05: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水密舱壁

水密舱壁是中国造船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其原理是用隔舱板将船舱分成若干个互不相通的独立船舱。当船舶发生触礁、碰撞等造成船壳破损时,即使某一船舱破损进水,也不至于波及其他船舱,从而提高船舶的抗沉性。

中国最早带有水密舱壁的船可能出现在东晋义熙年间(405年~418年),当时卢循建造了一种“八槽舰”,用来隔开船槽的有可能是水密舱壁。


目前关于水密舱壁的确凿实物证据来自唐代,1973年江苏如皋发现一艘唐代木船,船上共有9个船舱,船的两舷和隔舱板均用铁钉上下交叉,重叠钉合,这种钉合方式称为“人字缝”。木板缝隙中填有石灰桐油的混合物,取得严密坚固的效果,增加了船舱的水密性。可见最迟到唐代,中国造船业已经形成成熟的水密舱壁技术。

1960年,江苏扬州施桥发现一艘唐宋时期的5舱木船,除了在木板之间用油灰填缝外,木料上原本有节疤和裂痕处,还用小块木片补塞。1974年泉州湾出土一艘宋代海船,共有13个船舱,所有隔舱板都上下榫连,填塞艌料。

为了加强连接强度,隔舱板与船壳板之间还用扁铁和钩钉钉连。1982年出土的泉州法石南宋海船中,钉与船板之间的缝隙用蔴筋和桐油灰艌密。

在中国古代海船的水密舱壁上,正中线的下端还会留有圆形或方形的小孔,这种流水孔也称过水眼。设流水孔是为了使舱底积水能够流通,让水集于船底的最低部位,便于排水,增加船舶安全性能。


法石宋船隔舱板底部的过水眼略呈方形,高6厘米,底宽5厘米,而泉州湾宋船的各舱壁近龙骨处都留有12×12厘米的过水眼。舱壁最初是为木板船的结构强度需要而产生的,由于它的满实性,配合艌缝进而形成水密舱壁。

水密舱壁支撑了船壳板和甲板,增加了船体的刚度与强度,形成船体的坚固横向结构,使桅杆紧贴舱壁、与船体紧密连接,这也使中国古代帆船采用多桅多帆技术成为可能。水密舱壁自18世纪开始被欧洲人采用,后来逐渐成为各国造船业通行的技术。
65988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