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后稷神话的民间叙事(二)

532 0
发表于 2020-9-15 10:10: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后稷神话的民间叙事(二)

后稷神话的空间叙事

在山陕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对后稷神话的记忆不仅以语言的形式进行时间性的传承,而且在空间的维度里,以各种物质载体为传播媒介,记述后稷神话的活形态叙事,同样是传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形式。


这样的叙事形态突破了口头叙事在表现空间方面的缺陷,使后稷神话在山陕的空间范围内坐实为一种民众日常生活的有形标识,与其他叙事形态共同构建起后稷神话的象征和知识系统,因此,可以从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两个层面来深入解读后稷神话的民间叙事过程。

(一)自然空间中的后稷神话

在山陕黄河流域的广阔地域空间里,后稷神话流传广泛而深远,至今仍保存着后稷庙、戏台、教稼台等文物遗迹,历千年风雨而不衰。这些遗迹不同于自然景观,它们或是民众在自然空间中的心意崇拜,或是人们对自然景观进行的合意愿的文化创造,人们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在祭祀神灵的过程中筛选、改造,形成了众多的传说、习俗,构成了一种物与义的交织。


后稷神话已物化为一个分布范围极广的后稷遗迹文化丛,主要分布在山西的稷山、万荣、闻喜,陕西的彬县、武功、岐山、扶风等地。兹列表统计如下:

调查显示,在山陕两地分布着大量后稷祠庙及其他古迹,至今仍保存完好,所涉县区有8个。山西是以稷王山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稷王山处于闻喜、万荣、稷山、夏县四县交界之地,为该区域的最高点,站在山巅,四县全境尽收眼底。因此,神话中的后稷立于山顶教民稼穑,也有其自然地势高耸的原因。

各个地方县志中对此均有记载,据民国《万泉县志》中《城池·山川》记:“稷王山在县东四十里稷山县界,山巅有后稷庙。”《祭祀·坛庙》中记:“后稷庙二:一在稷王山巅;一在西薛里,有宋崇宁、明正德间碑记。”《稷山县志》载:“稷神山在县南五十里,东连闻喜,西连万泉,南连夏县,峰峦层出,邑景稷峰叠翠即此,以后稷教稼于此,故名。


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稷死于稷王山,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在此建有稷王陵、稷王庙、稷王塔,塔上刻有“后稷明堂”四字。从现在可考文物和文献记载看,后稷祠庙及相关遗迹主要分布区域是以稷王山为中心向四周扩布,遍及河东的广大地域。

隔河相望的陕西关中是后稷神话分布较为密集的另一地域空间,主要流布于渭水流域的周原地区。

实地调查发现,后稷神话主要集中于武功、扶风、岐山、彬县四县,以武功为中心沿渭水流域扩布。《水经注校》卷十八载:“邰(武功)城东北有姜嫄祠,城西南百步有后稷祠,眉之邰亭地。”此即武功有姜嫄、后稷祠的最早记载。

明代《武功县志》记载原后稷庙、姜嫄祠“今俱亡矣”,今“稷祠在城内西上,故宝意寺址也。弘治丙辰知县学通改建,祠后又作姜嫄祠”。另有遗迹为武功镇东门外漆水之滨的教稼台,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原为一矩形土心砖砌平台,此台代有修葺,清雍正元年、道光十五年、民国二十五年曾3次重修。


1970年,再次遭到破坏。1987年,当地耆宿发起倡议重修此台。此外,武功周边的扶风、岐山、彬县均分布有后稷祠庙、姜嫄墓等遗迹。

在自然空间的维度里,民众建立起各种空间实物对后稷的千古事功予以记述,形成了一个遍及黄河流域涵盖晋南、陕西关中地区的蔚为大观的“后稷遗迹文化丛”,在民众的深层记忆里构筑起一个不同于行政空间观念的后稷文化网络,形成了一个跨县份、跨省区的“后稷祭祀文化圈”。

(二)民众精神空间构建中的后稷

与后稷遗迹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的是伴随民众精神生活的后稷信仰,在中国古代民俗信仰体系位于正祀之列的诸神里,后稷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帝王”。

后稷不仅创立周族,还在农耕上有很多新发现。民间信仰有着很强的功利性,皆从本地民众的生活需要出发,与家族的兴旺繁盛、健康富裕、农业顺利有着密切的关系。


后稷祠庙在地域社会和民众心目中的“力量”,在各种仪式中得到强化。对山陕各地有关后稷信仰碑文的解读,透视出后稷神话在民间是一个成千上万次被“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村的历史和神灵的威严得以建构和巩固。

后稷崇拜的民间叙事里,其神职功能产生了更多符合民众理想诉求的转变。清同治《稷山县志》收录的《后稷祠祷雨文》,记载了后稷作为雨神的内容,全文如下:

德佐唐虞,躬耕稼穑。肇八百载王业之本,开亿兆民粒食之源。炳烺典谟,悠扬风雅。治臣有五功,孰有加兹者?山右河东境内,乃昔年农事兴起之乡,正斯民年成丰乐之所。


夫何连年旱灾五谷不登,饿殍盈途,骨肉相食。去冬虽雪,今岁多风。三月已初,点雨不降。瘟疫萌发,死亡相仍。往古来今,亦所罕见。某钦承上命,赈济一方。适经勋州,见尚不忍。以神血食兹土,灵贶昭彰,岂肯坐视而不阴佑?其哀想必有待而欲潜消其患。

今亦云亟捍之宜遄,奋扬威灵,斡旋造化。俾田畯有喜于南亩,密云不自于西郊。深渊讶卧龙之腾,满背出石牛之汗,甘澍大作,泽润生民。无悯雨之忧而有喜雨之乐,殄乖气之异而召和气之祥。百谷用成,万民无恙。若是神庇,垂于无疆。

这是清代时任山西巡抚何乔新奉命赈灾,路过勋州撰写的一篇祷雨文。经过祈雨稷神,最终显灵而甘霖普降,“生民无悯雨之忧而有喜雨之乐”。后稷神在文中不仅是教民稼穑的农业神,并且已然成为护佑农业丰产的保护神,旱时具有司雨的神职功能,涝时则具有驱涝保收的神力。流传于稷山一带的民间传说《雌雄塔》同样表现了后稷这一神性:

a.在稷王山顶,矗立着两塔遥相呼应,人们称其为“雌雄塔”。

b.传说很久以前,这里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这里出了个能人,名叫后稷,他力大无比,武艺高强,且智多识广,于是大家都推崇他为首领。

c.有一年,新麦要收获之际,一条恶龙来此兴风作浪。后稷就挥舞宝剑,与恶龙搏斗。打败恶龙,风止水退。

d.后稷将这条恶龙牵到禹门口,拴到缚龙柱上。如今,禹门口的“龙门”“缚龙柱”“拴龙环”痕迹犹在。

e.每当小麦黄时,后稷就手执宝剑,站在稷王山上目不转睛地监视着禹门口恶龙的动向,叫百姓加紧收打,所以老百姓把夏收叫做“龙口夺食”。

f.有一年,麦子刚收完,后稷竟化身为石人,后稷妻子送饭发现后也化身为石人。由于这两尊石象屹立着,于是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g.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在该地建立了两座砖塔和一座稷王庙,把后稷降恶龙的宝剑安插在塔顶,而后稷妻子撒米饭的地方,至今还有数不尽的五色石子,人们叫它“五谷石”。

文中将诸多民间传说母题糅合在一起,后稷的形象转变为一个降龙伏魔的神话英雄,除魔的争斗也为地方风物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禹门口的“龙门”“缚龙柱”“拴龙环”成为后世民众对后稷神深层记忆中的精神象征。

从社会发展来看,后稷神职的民间转变是因为社会生产从游猎进入到定居的农业生产后,经济也有新的发展,相应地对粮食需要成了民众生存中的大事,而水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旱涝灾害均为制约粮食丰产的巨大障碍,民众在无奈的情况下,求神祈愿,而神格的选择体现出了普遍的合宜性,后稷在农业方面的伟大事功使民众对其崇拜无比,而当民众面临自然灾害之时,所能凭借的神力自然指向了“德才兼备”的后稷。


在民众精神空间中构建起的后稷信仰体系里,后稷是一个既保存有经典叙事中作为周族始祖和发明农业的正祀神格,同时又在民众解释传统中衍化出司雨、驱涝等神职功能的民间神格形象,这成为后稷神话得以久远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66363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