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运城李家大院的女人卫氏、王氏(一)

564 0
发表于 2020-9-27 11:59: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在甲骨文中,“安”字的字形含义是“女坐室内为安”。也就是说,女子因体质和体力不如男子,在室内可免受毒蛇猛兽侵害,得到宁谧。
运城李家大院的女人卫氏、王氏(一)

从现代意义上讲,盖好新房,娶上新娘,才是家,才安宁。所以说,“安”字是最有内涵的汉字。


上面宝盖头,下面一个“女”字,告诉世人,女人就是家。家里有一个女人,你心里才能安宁,你才能感受温暖。古人云:“妻贤夫安”。可能就是对这“安”字的深刻解释。

厚德载物,厚德养家。女人似水,德行如水,灵性柔和,清明洁净,便能滋养和荡涤人心,能滋润和养育万物。其实,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平安、兴旺,后辈能否成人成才,跟这个家庭中的女主人的文化素质、品德操守、行为处事、教育子女有着很大的关系。

女主人心身端正、心地善良,会为家及子子孙孙带来无尽的福报,避免家出祸端。女主人通情达理,乐善好施,家里必然财运旺盛,老幼身体健康。

如果说原万泉县闫景村李氏家族的男丁是“顶梁柱”“主心骨”的话,那李氏家族的女辈便是这个家族财运旺盛、子孙成才的“好风水”“好气数”。她们以挺拔娇柔的身姿,在历史的天空中傲然挺立;她们以坚忍、顽强、无私的付出,支撑着一个家族的绵延不息,其可歌可泣的故事令世人敬仰。

牝马之贞之卫氏

第十三代李文炳之妻卫氏,是陕西定边县张喜梁村祥斋公的小女儿。她庄重寡言,朴实厚道且好整洁,因李文炳贩卖土布,常常往来定边县,卫氏由买土布到认识李文炳,由认识又到熟识李文炳,十九岁便出嫁给李文炳。三年后卫氏生一子,因商铺事务繁忙,又过了八年卫氏才回到阎景村。



她侍奉婆婆,每顿饭必按婆婆喜欢吃的做。对婆婆早晚问候,温柔体贴,照顾得非常周到。她不怕繁重,很受婆婆喜欢,和妯娌们相处融洽,

不在背后闲言碎语。对众多的子侄们如亲生的一样。婆婆去世后,她主管家中事务。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洒扫庭院,收拾器物,饭后纺织缝纫。白天干不完,晚上点灯熬到深夜。



卫氏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处处重视内外兼修,时刻为家族的兴旺昌盛发光发热。家境虽然富裕,卫氏生活却很节俭。儿子媳妇都效仿她,不敢奢侈、懒惰。古时用“牝马之贞”来指代妇道,意思是取母马的性体“温顺”“强健”“忠贞”及善于行路。妇女温顺则有妇德,妇女强健则有妇工。“顺”“健”二字可概括卫夫人的一生。

济世菩萨之王氏

第十四代李敬修的夫人王氏,一生急人之难,慷慨好施,好似自然成性。王氏十七岁嫁到李家,家虽富足,而自己却甘愿淡泊地生活。每天黎明即起,操持劳作,勤俭持家,纯朴严谨。一年四季,无论盛暑寒冬,常常和衣而睡。



亲侄儿李道升8岁时父亲去世,其衣食起居全依靠王氏料理,直到长大成人。同族的侄儿李道在(与李道行同年生)周岁未满,母亲就去世了,王氏对其尽心喂养,视为亲生子,乃至于他人并不知道乳养的小孩是侄子。王氏对婆婆尤其能尽孝道,每天一早一晚问寒问暖,从不懈怠,

家中无论大事小事都先请示婆婆之后才会去做。每逢过节,定要做上好饭好菜,婆婆未尝之前,绝不先吃。婆婆有病之日,家中奴仆虽多,但王氏总是亲自煎药,自己先尝后,再让婆婆服用。

婆婆患重病时,王氏身不离床达数月之久,从不言倦。婆婆去世后,王氏如礼安葬,而且带家中老小,每年祭奠从不更改。她的性情就是这样的自然纯真。王氏内心十分淳朴真诚,对上孝顺,对下仁慈。她从小就通读并理解《孝经》《女戒》等书。作为王家的女儿,她的父亲和伯父都没有儿子,王氏比一般人更尽力地孝敬他们。所以父亲和伯父都特别地爱她。



父亲死后,一有好吃的,母亲没吃她绝不先吃,母亲病了她为母亲喂药喂饭、端屎倒尿,在身旁伺候,一连几个月不知疲倦。母亲死后,又为父家安排继承人,续了王家的香火。每当过年过节,都要祭奠娘家老人,从没有误过。她作为李家的媳妇,像侍奉自己的婆婆一样侍奉不在一个锅里吃饭的本家姑姑,本家的姑姑夸赞她贤惠。


她以勤俭恭谨的态度主持李家的内外事务,整年辛苦劳作。纺花织布洗洗刷刷,她一个人全部承担,常常是忙到半夜也不休息。见到的人都不会以为她是有钱人家的媳妇。

王氏善于教育儿女晚辈,经常利用纺线织布的闲暇时间训导他们。训导男孩时必引用宋代欧阳修母亲“画荻传书”的故事、唐代柳仲郢母亲“和丸助苦”的故事以及二十四孝中的故事。

王氏教育女孩,必以东汉号称曹大家的班昭(曹世叔妻,博学多才,东汉和帝时召入宫中,皇后贵人以班昭为师,号曰“大家”)和举案齐眉的孟德曜(元杂剧《孟光女举案齐眉》中的孟光女,又叫孟德曜,是古代贤惠妻子的文学形象)作为楷模。

清光绪二十年,孤山洪水暴发,村中许多人家的房屋和粮食都被洪水淹没,衣食无着者百余人。王氏组织家人施舍饭食衣服,唯恐自己做的不周全。清光绪二十六年,家乡又遭大旱,王氏协助其夫李敬修救济村里灾民和薛店村故族的受灾者,有的养在家中,有的给以粮食,从来没有吝啬过。辛亥革命时期,起义军南下路过村中,王氏自备饭菜招待,不怕烦劳。



民国八年、九年间,王氏到太原居住,凡是街头巷尾内的残疾者和孤弱无靠之人,王氏都体谅实情,给以周济。凡是因为家中没有能力进行丧葬的,或者无力婚嫁的,王氏都慷慨解囊,予以资助。以上这些,对一般人来说如果有其中的一件,就足以使他获得好名声,但对王氏来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民国十七年,河东大旱,王氏写信告知儿子李道行说:“尔虽负债,然本地连年荒旱,灾黎嗷嗷待哺,尔必竭力筹赈,以继乃父之志。”民国十八,王氏七十寿辰,儿子李道行早就拟定为其举行祝寿大礼,王氏知道后心情怅然,坚决不同意,她说:“历年天灾人祸,相连不断,加上日本侵犯东北,国事日急,民不聊生,何不以这笔钱来捐助国家的军饷、赈济受灾的百姓呢?”祝寿之事遂即放弃。



当时大旱之下,瘟疫流行,王氏便让儿子李道行把全部祝寿的钱拿出来,让其从运城购回“十滴水”(防疫用),发放给村中家家户户,让百姓度过疫情之灾。疫情之后,王氏又从北京、天津购买各种丸药、膏药等,利用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医术和得到的药方,施舍救助村里有病需要药物的人,有时还亲自上门为病人施行简单的手术,从未收取分文。在生活中,在平日里,王氏的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体恤的眼神,都会让人在百转人生中获得绵长的感动。人们称王氏是济世救命的活菩萨。

《大学》中有句话说,“对关系亲近的很淡薄,对关系疏远的却很亲密,这是不会有的事。”可是王氏不仅对于自己的骨肉亲人,而且对本族外族的亲戚以及求告无门的穷苦人都是那么的亲善仁慈啊!这大概就是李善人家世世辈辈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吧!(
张刚忍


6659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