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讲运城读运城
›
华夏文明之源在夏建安邑禹王城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华夏文明之源在夏建安邑禹王城
515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0-9-27 19:41: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县西北十五里有夏城,传夏禹建都所筑,今谓之禹王城。城内有青台,高百尺。相传禹娶涂山氏女,以禹在外,女思之故筑此台,后人立禹庙其上。
——《山西郡县释名》
大禹夏后氏,颛顼曾孙,崇伯子,姒姓。受舜禅,以金德王,都安邑。元年壬子,即位,居冀。
——《山西通志·三代世谱》
夏县西北7.5公里处。
远方天际,冬日夕阳斜斜地挂着,颇为凄清落寞。余晖照射下,屹立于田野之间高耸的禹王台,气势与威严独存。
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定九州,始有国家,建都安邑,史称夏。白驹过隙,斗转星移,如今,传说大禹治水曾在此居住过的禹王城内,只留下了一座方形土台。
“这座高台是禹王台,又叫‘青台’,是古人祭天祭神,进行祭祀活动的祭台。相传也是大禹妻子涂山氏思念、望夫之台。它位于禹王城小城城外的东南角,建立年代应该是在战国,为魏国的国都安邑。”望着青台,夏县博物馆馆长董永久的眼睛微微眯起,似乎在遐想古时青台之上盛大的祭祀场面。
董永久说,青台最兴盛时期是唐宋元,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大,后来到元代时,又把青台增宽、增高,才形成现在长70米、宽65米、高11米的规模。
拾阶而上,可以去往青台最高处。上青台的台阶原本是32个,但现在走的台阶是后来修的了,数字已经没什么意义。
上得青台,登临怀古,荡气回肠。董永久娓娓道来,讲解古安邑与夏县的由来。他操着一口晋南官话,颇有古意,听得耳中,更让人神思飘渺,飞往几千年前,
“公元428年,古安邑城一分两半,设了南安邑、北安邑,南安邑在今天的盐湖区,北安邑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禹王城
。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废北安邑县,在古安邑东三四公里处设置了夏县。从此,安邑城更名为夏县,沿用至今。”
夏禹建都安邑建的就是禹王城
禹王城遗址,就是古安邑的所在地。
当地老百姓世代传说,当年大禹建都安邑,建的就是这座城。董永久说,北魏时安邑县城东迁之后,老百姓直接把安邑古城取名“禹王城”,“可以肯定,禹王城这个名称是北魏时才有了的,之前都叫安邑县城。”
禹王城,总面积13平方公里,由大、中、小三座城池和禹王台四部分组成。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台在小城的东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
具体来看,大城周长15.5公里,大城中部有周长3.27公里的正方形小城,墙宽五六米,地势高出周围地面1到4米,可能是与大城同时建造的宫城,但尚未找到宫殿基址。
至于将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周长6.5公里,据说可能是秦汉时期作为河东郡治时修筑的。“禹王城的文化堆积层厚达3米,而小城的文化堆积层更是厚达5米,地面上战国和汉代的遗物时有发现。”
董永久说,“南北朝时,孝文帝下了一道圣旨,说大禹治水有功,泽被万民,应该在安邑地把他祭祀起来。所以,在这里建了一座禹庙。据说之前还有大禹夫人涂山氏的庙,且有少康等夏代有所作为的帝王的庙,是全国禹庙之冠。”可惜的是,1945年,这些庙宇尽毁于战火。
而今青台上也有一座庙,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地百姓自发建起来的。庙门当中上书“禹王大帝”四字,供奉着大禹及其夫人涂山氏的塑像。
几十年考古发掘
最远追溯到东周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禹王城遗址就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永久还记得当时对禹王城考古发掘的故事。
1958年,时任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部主任的郭沫若在翻看地方志时,翻到了《山西通志》,上面记载着夏县是夏都所在地,而且有禹王城遗迹,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郭沫若很感兴趣,给当时的夏县县长写了一封信,想了解这方面的传说和历史资料。
夏县政府组织了几名老学者,把地方志上的记载包括老百姓的传说,整理成一份翔实的资料,给郭沫若寄去。郭沫若看后,立即从北京派了8个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专程来夏县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考察。
“据说专家们来到禹王城遗址,一看之下,发现这里遍地都是东周到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述说当年,董永久还很兴奋。
考古发现,禹王城内满布东周至汉代、两晋时期文化层,其堆积厚度2-3米遗存极为丰富。出土的大量遗物有陶范、汉五铢钱等,尤以五铢钱泥范最为珍贵,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十二字篆文方砖和兽首瓦当为同时期遗址中所独有。
1974年至1978年,国家又在夏县搞了4年的考古发掘,寻找夏文化。
调查中,在距禹王城20公里处的东北埠,发现了东夏汶遗址。东夏汶遗址属于早商文化。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国家已确定东夏汶遗址就是夏文化。东夏汶遗址的发掘,是十年文革期间国内唯一一次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发掘,开启了中国史学界夏文化研究的序幕。
传说夏地是夏朝一代帝王的陵墓所在地,即夏后陵。除了大禹、少康、夏桀等几个人不在其中之外,夏朝一代帝王陵墓大部分都在这里。夏后陵确实有32座墓冢,但专家认为,那是东汉到两晋时期的一个家族墓葬群。
无心插柳,在夏后陵的旁边,人们发现了一座清代石碑。原来,晋代时在夏后陵墓地下面建了一座道观,名为朝元观,是专门为守护夏后陵而建。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夏县县令陈佩重修朝元观之后,立了一通碑,在碑文《夏王祠重修碑记》中,对禹王城进行了描述:“如蛇如虹,禹城也;如覆如钟,夏陵也。”
目前,对于禹王城的发掘,考古发现最远只考证到东周时期魏都安邑。
“在一些文化研讨会上,有些专家说,从魏都安邑到秦时的河东郡,再到南北朝时迁出,这座城池先后使用了1056年。其间,这座城先后做过都城、郡治、县治,有过不间断、重复的城市建设。”董永久说,专家们认为,在重复的城市建设中,也许把早期的一些遗址给毁掉了。
数千年岁月磨砺,原先的城池可以毁去,旧日的建筑可以消失,但只要有人,曾经存在的历史不会就此湮灭。
在当地人们的口头传说中,在老百姓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中,夏地文明依然熠熠生辉。
“这里有个传统庙会叫禹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到二十二,九月二十到二十二,一年两次,每次三天,周围的百姓们自发聚集起来,在青台下面闹社火、搭台唱戏。史料上说,自打建了禹庙,庙会就一直有。
但禹庙被一把火烧了之后,庙会没法开了,所以解放以后,人们把庙会办到村里头去了。”董永久说,2005年开始,根据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夏县政府进行了总体的规划设计,恢复禹庙的设计方案,已经做出来了,现在在等待国家批示中。
昔日辉煌不再,沉寂的青台静默观望着,不知何时能恢复禹王城旧貌,再现“华夏第一城”的恢弘?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建都安邑,国号为夏,因其为黄帝玄孙,世袭华族,故谓华夏,为华夏文明之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又在此建都,长达两百年之久。秦、汉及晋时,此地为河东郡治所,历来享有“华夏第一都城”的美誉。
汉时,古安邑与长安、邯郸、淄博齐名,是全国四大名城之一。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之久。
东汉末年,汉献帝曾临时定都安邑,时间近1年。到了北魏时,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安邑城逐渐衰落,隋开皇年间,安邑城废,之后再也没有过大的历史变迁。
也正因为此,禹王城成了我国迄今为止保存东周时期古代城池最完整的一处。
(晓娟
文献佐证)
华夏文明
,
夏都安邑
,
禹王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禹王城_夏县名胜古迹
•
运城市是华夏文明发展史上一块让炎黄于孙世代依恋与感恩的圣土
•
夏都安邑,今山西运城
•
开创和推动发展华夏文明的领袖人物,主要是在河东大地进行活动
•
山西对华夏文明的三个贡献—— 拱卫 繁衍 存留
•
禹王城遗址_运城第三批国保
•
运城盐池暨中国盐文化巡礼影视片解说词: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
•
图说“黄河故事” 感受华夏文明
•
运城博物馆 《晋南与华夏文明》主题讲座开始报名
•
“运城盐湖与华夏文明”研讨会举行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71631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