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奇的「家」字
汾阳村镇名称的读音中,最为显著也最为广泛的一个语音特征,就是「家」字的读音。《汾阳方言研究》的作者李卫锋博士在 寻找汾阳话里的「家」 一文中曾经举例说明了「家」字在汾阳话尤其是村名中的各种情形。我们知道,用姓氏冠名的村镇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家」字并不读 jia,而是读一个没有声母的单元音 a。虽然其声母弱化至消失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有大量的例子体现着这一现象的存在。比如
紫家墕,读音 zi a i
米家庄,读音 mii a zhuo
富家庄,读音 fu a zhuo
高家庄(现写作高丰村)读音 gw a zhuo
唐家堡,读音 tuo a beu
赵家堡,读音 zhw a beu
郭家庄,读音 gueq a zhuo
……等等
注,本文注音采用 汾阳方言拼音方案,下同
而「家 a」由于在村名中广泛存在合音的现象,这也带来了许多特殊的发音,接下来我们就分类举例一下。类型 1
芦家垣 luo y 音同 狼垣
卢家庄 luo zhuo 音同 狼庄
东/西路家庄 luo zhuo 音同 浪庄
侯家墕 huo i 音同 黄墕
刘家庄 lio zhuo 音同 良庄
该四个村名皆属于 -ou 韵母 + 家 a → 合音为 -uo 韵母的情况。
芦家垣 lou a y → luo y
卢家庄 lou a zhuo → luo zhuo
路家庄 lou a zhuo → luo zhuo
侯家墕 hou a i → huo i
刘家庄 liou a zhuo → lio zhuo
究其原因,是因为 -ou 韵母发音末尾u开口度较小,与开口度较大的 a 合音后,u反而变成介音,而 a 由于受到 u 的牵扯,开口度无法达到 a 本来的大小,只到达 o,继而成为 uo 韵母。类型 2
冯家庄 feng la zhuo 音同 冯啦庄
宋家庄(西)shung la zhuo 音同 宋啦庄
东/西陈家庄 cheng la zhuo 音同 陈啦庄
该三个村名皆属于 -ng 韵尾 + 家 a → 合音为 -ng la 的情况。之所以第二个字「家」由原本的 a 变成了 la,其原因是首字「冯、宋、陈」等字的鼻音韵尾影响后字「家」的声母,导致「家」读 nga ,在鼻音弱化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变成 na,再进一步变成 la,完成 feng a zhuo → feng nga zhuo → feng na zhuo → feng la zhuo 的演变过程。在赵骏程《汾阳话与普通话》一书中,「宋家庄」就被记录为 song na zhuo该演变过程和汾阳话「人家」读 er la 如出一辙。汾阳话「人家」的演变链条推测是 reng a → reng nga → r na → er la。其过程和上述三个村名读音演变过程基本一致。值得一说的是,孝义话「人家」和汾阳话的不同之处在于孝义话选择了 reng a 的彻底合音,尤其随着鼻音的弱化,今天孝义话「人家」读音为 ra。但是也有村镇名尽管也符合该条件,并不遵循这一音变。比如 申家堡 读 sheng a beu,并不读 sheng la beu,孙家庄和宋家庄(东) 读 shung a zhuo → shuang zhuo,并不读 shung la zhuo,任家堡,读 reng a beu,并不读 reng la beu,董家庄 读 dua zhuo,并不读 dung la zhuo。类型 3
东/西雷家堡 luai beu
lui a beu → luai beu
汾阳话 雷 读音 lui,和 家a 合音以后双元音 ui 末尾开口度变大,但是没有成为 lua,而是由于 i 的影响,a 和 i 合音成了一个开口度比 a 偏小的元音,和汾阳话「乖,怀,甩」等字一样。因此合音后的雷家堡我们拼音写作 luai beu。类型 4
贾家庄 jia zhuo 音同 加庄
其演变是由于 贾jia 家a 合音后 变成 jia: ,由于 jia 和 a 元音相同,因此合音后只是元音变长,但是在口语中这个长元音已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合音后的 贾家jia庄zhuo 其中 jia 已经不再是「贾」的上声调,而是变成了阴平,音同「加庄」。同理有 马家社 ma: sw。由于 马ma 和 家a 元音相同,合音后形成 ma: 长音并且变调为阴平。类型 5
曹家庄 cua zhuo
cao a zhuo → cua zhuo
其合音方式由于 ao 双元音韵母开口度由大变小,而「家 a」开口度再度变大,合音后避免了 aoa 开口度 大→小→大 的繁琐变化,因此直接跳过了ao 开口度起始较大的位置,直接成了 cua zhuo。类型 6
杨家庄 ia: zhuo
类似的,io a zhuo → ia zhuo 其合音方式也是由于 io 双元音韵母开口度由大变小,而「家 a」开口度再度变大,合音后避免了 ioa 开口度 大→小→大 的繁琐变化,因此直接跳过了io 开口度由大变小的过程,成了 ia zhuo类似的还有:
王家池 ua shi
此二者属于 io/uo+a → ia/ua 的例子而同样属于 uo 韵,有三个带「张家」的村名却各自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合音规则。他们分别是:
1. 杏花村镇的张兴堡(张家堡)zhua beu
2. 宋家庄乡的上/下张家庄 zhuo zhuo 以及栗家庄乡的张家堡 zhuo beu
3. 石庄乡的张家庄 za zuo
我们试着一个一个来分析:1. 杏花村镇的张兴堡(张家堡)zhua beu这个最好理解,zhuo a beu → zhua beu,非常符合一般认知规律。我们不需要做更多解读。2. 宋家庄乡的上/下张家庄 zhuo zhuozhuo a zhuo → zhuo zhuo 其合音原理可能是因为汾阳话 zhuo 的发音末尾 o 和 这些地区口音 家a 的开口度接近,合音后并未对「张zhuo」的发音带来实质性影响,只是在合音后的音节末尾调值上扬。同理还有
栗家庄乡的张家堡 zhuo beu
肖家庄乡的康家堡(今康宁堡)kuo beu
3. 石庄乡的张家庄 za zuo
zuo a zuo → za zuo 我们可以看到 张zuo 和 家a 合音后直接抹掉了 张zuo 原来的韵母 uo,直接变成了 za。这可能是因为石庄乡方言没有翘舌音,因而其合音结果与其他不同。类型 7
肖家庄 xyo zhuo
肖家庄的读音一直以来令人费解,因为「肖(以及其本名萧)」在汾阳方言肖家庄话的读音里,或者是文读音 xiao,或者是白读音 xiw,不论是哪个,与「家 a」都很难产生 xyo 的发音。笔者推测其原因,是因为肖家庄处于汾阳城区方言和汾阳东乡方言的交界处,很可能过去肖家庄村是以东村话人口为主的。东乡方言「肖/萧」的白读音是 xiu(参见 汾阳的「东村话」为甚与众不同?),肖xiu 和 家a 合音后形成 xyo 的可能性大增。类型 8
裴家会 pia/bia hui
过去属汾阳(今属文水)的裴家会,读作 pia hui,是因为 裴pei 家a 合音后pei 的起始开口度与 i 差异不再明显,故形成 pei+a → pia 的音变。当地人以及冀村一带读作 bia hui(原因详见汾阳的「东村话」为甚与众不同?)。
类型 9另外,第一个字是入声字(参见 用汾阳话读《卖炭翁》,才发现隐藏在唐诗里的秘密)的村名,与 家a 合音后,失去了原本的主元音和喉塞韵尾,直接变成了原声母+原介音(如有)+长元音a,例如:
石家庄 sheq a zhuo → sha zhuo
郝家庄 heq a zhuo → ha zhuo
郭家庄 gueq a zhuo → gua zhuo
其他带 家 字的村名大多容易理解,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当然,也有个别汾阳村名里的「家」并不读 a,而是直接读 jia。比如:
韩家桥 xi jia qiw
余家垣 yy jia y
二、带「河、何」二字的村名
何家庄 xi a zhuo
何家垣 xi jia y
峪道河 yeq dao xi
河北 xi beq
干河 gi xi
东河头 dong xi tou
河、何 二字在村名中读 xi,其实我们在 为甚汾阳话把「河」读作 xi ? 一文中已经详细解读过。这是汾阳方言白读音的体现。「河、何」二字在吕梁一带的许多方言中都带有介音 i,比如岚县 河、荷、何 读 hie。汾阳话由于元音进一步高化以及声母颚化,变成了 xi 音,体现了古老的演变层次。而遗憾的是,不少汾阳人以为应该写作「峪道溪/东溪头/干溪」,实则本末倒置,想当然地用普通话的读音来给汾阳话安排正字。相似的,带「韩」字的村名里,「韩」也都读 xi,例如:
韩家垣 xi a y
韩家桥 xi jia qiw
其原因是在汾阳话的古老白读音体系中,「韩」增生了介音 i(hian),并且失落了鼻音韵尾(hie),元音高化(hi),进而颚化成 xi 音,和「显、贤」等字读音合流,
三、带「城」字的村名
「城」字在汾阳村名的读音里分为两派,一派是白读音,读 shi,如:
小虢(瓜)城 xiw gua shi
城子 shi zeq
南/北偏城 nan/beq pi shi
广城 guo shi
潴城 zheu shi
团城 tu shi
另外, 上/下古池、上/下池家庄在古汾阳县志上记做上/下古城、上/下成家庄,分别读做:
上/下古池(城) shuo/ha geu shi
上/下池(成)家庄 shuo/ha shi a zhuo
城/成 读 shi 也是汾阳方言古老层次的白读音体现。其规则我们在 汾阳话文白异读现象总结之【壹】梗摄·曾摄 有所归纳。和「正/蒸/整」读 zhi,「剩/盛/升」读 shi 同理,「城/成」古音类似 zieng,在后世演变中,普通话声母变成翘舌的同时失落介音 i,读 cheng,而晋语则保留了介音 i,但是失落了主元音和韵尾,同时声母没有变成塞擦音而是保留了擦音成分,变成了 shi。另一派是文读音,读 cheng,如:
阳城 yo cheng
虞城 yy cheng
罗城 lw cheng
堡城寺 beu cheng si
籽城坊 zi cheng fo
一般来说,文读音代表着新的层次,外来的层次。但是阳城、虞城、罗城都是历史非常悠久的村子,如果说他们是后起的名字,显然说不通。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这些地名经历过文人「正音」,把外来的官话音带入了村里并传了开来。
四、带「社」字的村名
社在汾阳话中白读音为 xi。老一辈读「社会」为 xi hui,「公社」为 gong xi。村名中「社」读 xi 的例子有:
洪南社 hong nan xi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很多村名「社/舍」难以分清,因为读音相同。比如「北舍、上林舍」的「舍」也是读 xi,我们在【汾阳话正字】002 - 舍 一文中有过讲解。而原先属于孝义的胡家社在孝义县志中也是写作「胡家舍」。这里顺便提一下「舍科 xi ku」这个村名,这是一个晋语区西部非常常见的村名,从吕梁到忻州到陕北到大同乃至甘肃都有非常多叫做「舍科、舍窠」的村名。推测可能是一个晋语古老的本土词,可能是居所的意思。另一派带「社」字的村名不读 xi 而是读 shw(也有部分人读 xi 的)。
九枝社 jiu zi shw
东社 dong shw
胡家社 fu a shw
原家社 y a shw
马家社 ma shw
读 sw 而不读 xi,这看起来是文读音,然而实际上是由于这些村子坐落在汾阳的东乡和西乡,汾阳东乡方言和西乡方言这类字和城区方言读音不同。我们看这张表:
字
城区读音
石庄冀村读音
霸占
ba ji
ba zhw
搌布
ji beu
zhw beu
尽善
jin xi
jin shw
转扇
zhu xir
zhu sr
公社
gong xi
gong shw
遮住
ji zheu
zhw zheu
舍不得
xi beq dieq
shw beq dieq
蛇
xi
shw
惹不起
i beq ci
rw beq ci
车子
qi zeq
chw zeq
我们看到,这类字在城区方言中都读 ji qi xi i 音,而在东西乡方言中读 zhw chw shw rw 音,这是东西乡方言与城区方言的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差异。
五、ing → ii 的村名
即文读音为 ing 韵母,白读音为 ii 韵母的村名归类。该类读音我们也已经在 汾阳话文白异读现象总结之【壹】梗摄·曾摄 进行过总结:
邓家坪 deng a pii
太平 tai pii
肃静 xieq zi
金井 jin zi
唐兴庄 tuo si zhuo
青堆 ci tei
昌宁宫 xio nii gong
平陆 pii liu
石狮岭庄 sheq si lii zhuer
拐岭底 guai lii dii
六、由于改名而名、音不符的村名
栗家庄(李家庄)lii a zhuo
栗家庄在古县志中的记载是李家庄,因此读 lii a zhuo 而不是 lia zhuo。恰好冀村镇有一个「李家庄」和这里栗家庄的读音完全一致,侧面证明了本名是李家庄。
演武(盐务) i vu
古县志本名 盐务,是古代官方生产盐的地方。i2 vu4 二音的声调分别是 阳平、去声,和 盐务 完全相符。而 演武 二字都是上声调,和 i vu 无法相符。是后来改的名字。
建昌(碱场) jian chuo
古县志本名 碱场。也是由于多为盐碱地,故名。jian3 chuo2 二音的声调分别上声、阳平,和 碱场 二字完全相符(注意,场在这里读对应普通话 cháng 那个音。另外,今汾阳人多读 jian3 chuo4,音同碱唱,后字读为去声。这是因为阳平和去声在汾阳话中同调型,都是平调,只是调的高低不同,在一些情况下,二者容易发生互转。)而建昌二字分别是去声、阴平,和 jian3 chuo2 完全不符。也是后来改的名字。
古(黑)浮图 heq fu tou
古县志本名黑浮堡,后有县志写古浮图,古碑刻记录作黑浮图。今人考证因古时候有铁佛塔,塔身全黑,故名。浮屠/图,佛塔也。改「黑」为「古」可能也是因为乡人不喜「黑」字。至于「图」读 tou 而不读 teu,可能和汾阳话组租读zou,粗醋读cou,炉路读lou 同理。
见喜 jiai chung 音同 介村
古县志中似乎一直都是记录「见喜」,然而和当地人的读音 jiai chong 相差甚远。推测原名为「介村」或者其他类似的字,改名为「见喜」的历史应该也比较久远了。
大/小向善(下舍)ha xi
我们在【汾阳话正字】002 - 舍 中详细讲解过「下舍」改名为「向善」的由来。
西河(侯)堡 si hou beu
吕梁地名志记载旧名为西侯堡,今读依然保留。
玉兰 yy2 lan2
村名口语读 yy2 lan2 而非 yy4 lan2,前字读阳平而非去声。古县志记录为「鱼兰」,符合今读。
万户侯(头) van fu tou
万户头改为万户侯,比较明显,不需要解释太多。
古庄(官道)gu dao
古庄村所在的那条路,正对汾阳旧东关城映通门 - 长巷营一线。是古代通往北方的官方驿路,故名官道。官字汾阳话白读 gu。相同的还有杏花村镇的官道村,也读 gu dao。该村也处于古官方驿路的途上。同理,汾阳城有三官巷,音 sa gu huo(「三」字的鼻韵尾由于鼻化且由于「官」字声母影响而失落),另:东/西龙观(lw2 gu1)村,古代县志有写「龙官」村的。声调也更为符合「官」字。
古贤(故显)geu xi
读音虽然相合但声调显然不符,古县志记载为「故显」,符合读音声调。另外,相似名字的古贤庄村,读音为 gueq xi zhuo 音同「郭显庄」,村名来源不明。
孝臣(儿)村 huer chung
我们在 孝臣村为甚叫「huer 村」? 有过详述
小虢(瓜)城 xiw gua shi
我们在 从「虢城 vs 瓜城」到「阴入对转」看汾阳话入声韵的演变 有过详述
南/北赵郡(景) zhw4 jin3
据古县志记载为「赵景王村」,明《汾州府志》曰「相传景王祷水而泉」故名。
七、其他特殊村名解读
平陆 pii liu
平陆的「陆」此处读 「柳liu3」,而不读 「绿lueq6」。村碑记有写「平六」的,但声调并不符合「六」。笔者推测平陆村最初可能来自晋南移民,在晋南方言中,运城的平陆县读音就是 pie liu。
东/西龙观 lw gu
对于「观」读 gu,这是很常见的汾阳话白读音。道观、观音都是读 gu。不过上文中我们也提到了古代县志常常写作「官」,盖因为这个gu的声调更符合「官」的阴平,而不符合「观」的去声。另外「龙」字脱落鼻韵尾的读法晋中吕梁方言不存在,晋南方言疑似有。怀疑东/西龙观村可能曾由晋南移民所建立。
义丰 nii vu
有人认为是「宜武」,对应不远处的「尚文」村。然而似乎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如果我们姑且认为「义丰」就是本来的村名,那么和「平陆」村一样,也很有可能是晋南移民建立的村落。晋南方言中,「义」字发音多含有鼻音声母(其实许多晋中方言也是如此)读 ni。而「丰」字脱落鼻韵尾就更是只有晋南才有这种读法了。且作为一个猜测。平陆、东/西龙观、义丰 这些村落都处在汾阳南面偏西一些的区域,恰恰又都出现了晋南方言特征的村名,不得不让人联想这一代过去人口是不是确实来自晋南移民。
菽禾 shueq gu 音同 菽果
这里「禾」读 gu,很可能是由于 菽 字古音 *?iuk 有 - k 韵尾,容易影响到后字「和」的声母,导致「和」此处读 /ku/,即拼音的 gu。村名清代县志作「束火」,村内重修狐神庙碑文作「淑和」。菽、束、淑的古音都符合 -k 韵尾特征。
北廓 beq geq
离古庄(官道 gu dao)不远。得名应该由于坐落于汾阳城北,似乎应该写作「北郭」,外城曰「郭」,「廓」是辽阔、大的意思。这里的「郭」读 geq 而不是 gueq,应该是懒音造成的。如果一定要把介音u读出来,整个村名会十分拗口,必须做一个合口动作。而如果去掉u介音,整个村名读起来就顺畅多了。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了这种简易读法。
北榆苑 beq reu y
谷雨墕 gueq reu i
这里的「榆」和「雨」读 reu 而不是 yy,很显然是西乡方言。我们在 说说汾阳话里的蔬菜 介绍过「玉蔓菁」汾阳话读 reu meu zi 而非 yy meu zi 的读法,是典型的西乡方言特色。我们在 汾阳的「三泉话」有些甚特点?有过介绍。不过「苑」并没有按照西乡方言读 iu,着是因为 iu 并不兼容城区方言音系。「榆、雨」读 reu 是和城区方言的「如、乳」同音的,因此可以兼容。而「苑」iu 的读音无法在城区找到对应同音音节,因此这个村名在城区方言进行了自适应。
向阳峡 haq、石峡 haq
这里顺便提一下「峡」的白读音 haq,由于音同「匣haq」,这两个地名经常被人们误写为「向阳匣、石匣」,实际上是张冠李戴。具体解读详见:向阳匣?向阳峡?—— 汾阳地名里的方言学问。
北船头 bieq chu tou
这是汾阳所有带「北」字的村名里唯一读 bieq 而不读 beq 的。汾阳话「北」有两个音(不考虑 bei 这种普通话渗透音)一个是白读的 beq,见于如「北关、北门、北榆苑、河北、北舍、北偏城」等本土地名。另一个读音是文读 bieq,见于「北京、北大街」等外地地名或者新的地名,还有「西北风」等词汇。这里「北船头」的北读 bieq 似乎是不太符合本土地名规则。不过这很可能是演武镇方言的特色,毕竟大多数晋语都没有 beq 的层次,绝大多数都读 bieq。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船头今天官方写作北川头,演武方言「川船」同音同调,可能因此成为了互换字。
普会 beu hui
这里的「普」不读 peu 而是读 beu,古县志写为「堡会」,而道光版县志则开始写作「普惠」。具体原因不名。
昌宁宫 xio nii gong
这里的「昌」声母比较特别。但并非孤例,汾阳话「赤」读 sheq,比如「赤?溜 sheq dueq liu」「赤手空拳 sheq shou kong qy」「赤拍脚儿sheq piaq jier」。「赤」和「昌」都属于中古汉语 昌母 声母。
灵符泉 lw2 fu4 qy2
古县志中,这条泉水被记载为灵浮泉、而村名则记载为林符泉,姑姑洞有碑刻,上书「林符泉」。然而今读 罗付泉。读音来源不明。
东遥庄 dong i zhuo
遥字在城区方言白读为 iw,在东乡方言白读为 iu,都不符合 i 的读音。推测可能因为该村落距离文水接近,文水方言「遥」即读 i。
仁岩 reng nian
旧县志作「仁颜」,虽然似乎今天汾阳话「岩」不符合 nian 的读音,但实际上根据赵骏程《汾阳话与普通话》,「岩」也是读 nian。事实上「岩颜」二字在古音中都是鼻音声母「疑母」,保留鼻音声母是汾阳话的存古特征。
青堆 ci tei
按照读音,似乎应该是 青台。在「汾阳青堆村名溯源」一文中,引用了「…村子重建齐台上…」的说法。清徐县有「西青堆」村,当地也读作「齐台dei」。或许二地「青堆」村有共同祖籍或者移民历史。两地的文献记载都提过「高出河面的墓冢」的来源。另外,「堆」字在晋南方言中有 dei 的读法,比如山西翼城方言「推读tei、对读dei,退读tei」,或许也可以考虑考证青堆村移民来源来进行突破。
员庄 yng zhuo
这个村名看似错字/音,然而实际上「员」自古以来就是读「云」的,这无论是在宋朝的《广韵》还是元朝的《中原音韵》中都是如此,因此是正音。在《广韵》中记载:「員,益也,說文作員,物數也,又音圎又音撸?找病埂V档靡惶岬氖牵?判⒁逑刂局行醋鳌冈俗?梗?赡苁亲髡卟恢?涝弊值谋纠炊烈簦?拱凑辗⒁衾葱醋至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