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796 0
发表于 2021-2-25 13:51: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在尧都区政协文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尧都文史》第22、23辑已经出版。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本辑征集的内容是尧都区的一些古村落。它覆盖面大,河东、河西、山区、平川,乡镇村堡,方方面面,应有尽有。这些古村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社会画面,有烂漫的田野、古老的房屋、庙宇和祠堂,颇有趣味的民俗风情,还有说不完的古老故事,令人心醉神往,爱不释手。

我们临汾是帝尧之都、中国之源,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尧都区的历史文化不仅藏在大大小小博物馆里,更多的藏在民间,藏在黄土厚地中,藏在三晋百姓生生不息的血脉里,这里不仅蕴积着黄土,更蕴积着深厚的华夏文明。即日起,本平台将陆续对此书的内容进行发布,旨在更好地宣传尧都、宣传临汾,同时在此感谢所有为出版此书做出努力与贡献的作者及文史工作人员!

佰王刘村隶属尧都区县底镇,是位于镇东北10华里处的一个小村庄,隐蔽在卧虎山北麓,沟壑环绕周围。在外面似乎看不到村庄,靠近才知道村子不大,人口不多,村民朴实勤劳。这个村的子民,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在这块故土上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村庄与时俱进,发生着巨变。同其他古村落一样,留下了许多需要记载或彰显的故事。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旧门楼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现在的门楼



相传,唐尧时期这里便有了人烟。当时有个叫赢百益的老人,来此处游玩,见这里溪水潺潺,鲜花竞开,草木茂盛,百鸟飞翔,鸟雀环绕老人头顶叫而不离,老人意想此乃吉祥之地,便耕食于此。后人赞老人为百鸟之王,称为赢佰王。尧长子监明早逝,监明的儿子式封于此地为古刘邑,让一个叫佰王刘的人管理此地,佰王刘与赢佰王极为巧合,此处就叫佰王刘。后来,这里成了村落,村子自然叫“佰王刘村”,历代村名曾出现“栢王刘村”“伯王刘村”“柏王刘村”等等说法,是由于刘村人文化底蕴低,和中国汉字多音多形的原因,以致未能规范使用初始的“佰”字。

古迹

佰王刘村,一直传述着上述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敬仰着几处古迹遗址:

关老爷庙(佰王庙)

位于村西北、今村委会大院内,占地1800 平方米,现庙基尚存。该庙据说建于明中期,村里百姓为纪念鸟王赢佰益而建,因此称“佰王庙”。它坐北朝南,东西走向,大殿共七间,14 扇门框,全是榫卯全木结构,门高 4 米,宽 1 米,菱形窗心,铁环扣手,铁红油彩,做工精细,雄伟壮观。西 3 间是教堂,东 3 间是百姓祈福的殿堂,中间为佰王爷塑像,佰王爷满面红光,发须花白,面目清秀,人们逢年过节或遇到吉凶之事,都要到此虔诚叩拜,以图消灾保佑。

清中期各地纷纷盖庙建祠,以纪念三国武将关云长,刘村人当时可能无资金再修庙,只好利用佰王庙东一间塑了关公像,后来东三间人称关老爷庙。关公像,高大宏伟,赤红大脸,手持大刀,威风凛凛。关公左为周仓,右为关平。像前有长条供桌,供桌上有香炉、抽签筒,常年摆放有各种献果供品。1951 年将庙改为学校,塑像用砖块垒墙堵住。直到文化大革命村里年轻人才将泥塑像拆除。

1980 年,政府号召改变学校面貌,将大殿拆除,木料盖了学校。

圣母娘娘庙

位于西堡里,占地 1000 平方米。有三大间殿堂,堂内雕梁画栋,塑像人物神态各异。圣母娘娘面目端庄,抿嘴微笑。庙内栽有柏树。娘娘庙为妇女烧香求拜许愿的地方,祈求消灾除难、养育儿女、永保平安。娘娘庙建庙时间不详,现存一通石碑记载,清同治十年(1873)本村百姓捐银重修,由侯兴邦捐银 1000 文、侯建德捐银 1000 文,侯家康捐银 500 文......共有 28 人共计捐银 468 千文。1947 年 2 月拆毁,木料支援临汾解放战役使用。石碑宽 62.7 厘米,高 158.4 厘米,厚 13.2 厘米。

古塔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又称将台,建于清中期,位于村东南 500 米处,为村里至高点,高 5.12 米,底座周长 6.74 米,塔圆形,青砖白灰筑成。其作用主要是给村里补风水,保佑农耕风调雨顺。塔顶有个小黑罐,里面装满水,以示下大雨淹没河里庄。河里庄经常派年轻人砸罐,以此来避免洪涝灾害,河里庄在刘村的下游,同使用金子河水浇地,因争水浇地经常发生矛盾,这古塔就是要保护村民旱涝保收,六畜兴旺。

古槐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位于本村东北方向一个小沟内。沟内原先住有10 多户人家,1985 年后迁往别处。沟名叫地下窑或金胡同。1986 年 4 月山西省林业厅厅长、林业专家刘清泉,亲临现场观察了这棵古槐,根据树干老化程度估算,树龄约在 350 年以上。由于保护不太好,1989年被大火烧枯,但树老根在,现又长出新的枝叶。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人口 宗族 姓氏

佰王刘村,一直重视宗族辈分取名顺序,这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人口

民国廿一年(1932),佰王刘村有51户,人口342人。1948年,有 135 户,人口 598 人;1975 年,人口达到顶峰 205 户,868 人;2016 年,本村常住人口 193 户,737 人。

宗族 姓氏

本村各家宗族姓氏,何时迁人,有何变化,因历史久远,无从考证,只能从老者和个别现存的神子中编录如次:

全村共 9 个姓氏,吴、李、侯、高、郝、赵、杨、景、陕。上世纪 60 年代,村里有几户百姓折旧房建新房,老泥瓦匠高占奎对部分拆迁的旧宅按建筑结构进行考证,认为有很多明代建筑,说明在明朝初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村落。

吴 姓:2013 年 底 83 户,381 人, 明 初 从 贺 家 庄迁 来。 现 有 记 载 的 已12 代, 始 祖“ 自 ” 后 按 顺 序 为“广”“希”“云”“长”“兴”“世”“万”“金”,“金”字后有三代,已不按字论辈。刘村吴姓是同一宗。

李姓:2013 年底 84 户,392 人。李姓分 3 宗:一宗是何地迁来不详。大多数住在村北,现有记载的已有15 代。10 代前按字论并无记载,第10 代“德”和“连”字辈是同一辈,11 代“玉”,12 代“生”,13 代“庭”,是从李国喜家保存的神子中引证的,后三代已不按字论辈。另一宗李姓传说是从湖北讨饭迁来的,迁来时间无可考证。入村后住西沟里土窑洞,2013 年已 10 代人,有记载的 5 代为“春”字,6 代是“松”、7 代为“安”或“绍”字,8代后已不按字论辈。第三宗住南邦的李兴贵家,系民国后期为躲避战乱李兴贵爷爷李云标从临汾城边挂甲庄迁来的,现已 5 代。

侯姓,2013 年底 55 户,210 人。本村侯姓一说是从河西鸭儿沟(今属土门镇)迁来的,一说是从河北省怀来府迁来的。截至 2013 年,侯氏宗族已有 16 代,始祖“登”字,2 代“应”字,3 代“天”字,4 代“世”字,5 代“承”字,6 代为两字的姓名,7 代“家”字,8 代“佩”字,9 代“邦”字,10 代“忠”字,11 代“文”字,12代“敬”字,13 代“希”字,14、15 代字辈已不相随了。本族有1 户人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入本市城隍村,10 代侯中庸所编写的字辈排序为:13 代“希”字辈之后,第 14 代“康”字,第 15 代“丕”字,第 16 代“昌”字,第 17 代“葆”字,第 18 代“荣”字,第 19 代“华”字,第 20 代“富”字,第 21 代“贵”字,第 22 代“福”字,第 23 代“禄”字,可惜后代没有沿用。

赵姓,11 户 43 人。何地何时迁入不详,先祖迁来在村东北角挖土窑洞居住。民国初期,赵月义盖北房 3 间,一直居住到解放后,家族才逐渐兴旺,目前有记载的只有 5 代人。

杨姓,9 户 35 人。该姓在佰王刘村为同族 3 宗:一宗先祖杨作良,清中期从官雀村迁来本村,现已 5 代;一宗杨家子,1978 年从贺家庄乡北角自然村迁入,现已 3 代;一宗杨德胜何时何地迁入不详,无从考证,现已 4 代。

郝姓,6 户 29 人。本村郝姓有从太原郝庄迁来之说。从有记载的资料分析,郝姓先祖在清朝中期迁住本村,住村东郝家院(现存有旧址窑洞)。现已 8 代,1 代郝法、郝秀,2 代“孟”字,3 代“九”字,4 代“维”字,5 代“从”字,6 代“克”字,7 代 8 代辈字已不相随。

高姓,8 户35 人。何时何地迁入不详。今已10 代,1 代“升”,2 代“克”字,3 代“福”字,4 代“登”字,5 代“学”字,6 代“占”字,7 代“兴”字,后三代已不按字论辈。

陕姓,2 户 5 人。1993 年由陕树芝带儿孙从本市贺家庄乡陕家庄迁入,现已 3 代。

景姓,2 户 7 人。民国初期由景兴年从城隍村迁来刘村,购买本村吴姓旧房定居,现已 4 代。

人 物

佰王刘村,自古以来,人们不仅敬仰古圣先贤,更感激为新中国事业和建设付出巨大贡献的英模。

侯 进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生于 1921 年 3 月。1938 年 2 月参军,12 月由抗日决死队转入八路军。1939 年 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科员、晋冀鲁豫军区 8 纵队 68 团特派员、太行军区独立旅 8 团 1 营教导员、60 军 179 师山炮营政委、179 师 536 团政治处主任、181 师 524 团政委、181 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60 军政治部副主任、军政大学校务部副政委、成都军区后勤部长等职。在战争年代 里,侯进先后参加了著名上党、杨家掌、运城、临汾、太原、扶眉、 秦岭和解放成都等战役。1950 年随部队入朝作战。在枪林弹雨中,他身先士卒,舍生忘死,英勇作战,光荣负伤多次。1955 年 9 月被授予中校军衔,1963 年 11 月晋升为上校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军勋章。1986 年离休后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1988 年 8 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3 年5月病故,终年 73 岁。

侯 勇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生于 1922 年。共产党员,1938 年参加景仙洲领导的汾东游击支队后转入八路军。参加过临汾、运城、太原等解放战役。1940 年,在洪洞县后泉村与阎匪部队作战,俘虏阎匪军 30 余人,缴获步枪20 支。1948 年初,参加解放运城战役,正值运城下大雪,侯勇任营教导员,不畏严寒,冒着风雪,带领部分战士守护战地 5 天 5 夜,直到运城解放。解放大西南时,侯勇随大部队南下,后留任四川省达任县县委书记、广元地委书记、成都无缝钢管厂党委书记、地质部四川煤电地质公司副经理。1987年离休,2004 年病故,终年 82 岁。

郝克昌

【尧都古村落】之县底镇佰王刘村


生于 1933 年。共产党员,1948 年在临汾参军,解放临汾后到山西临县随军南下,转战西安、四川、甘肃等地。1953 年调入北京工作。先后在解放军政治学校、军事学院、国防大学任财务科长、处长、后勤部部长等职。1988 年授予陆军大校军衔,1988年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章。1990年离休,同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授予先进离休干部八一纪念章和解放战争功勋章,2012 年享受副军级待遇。2016 年,参加国防大学第六次党代会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靳延志(原名李玉铎)

1941 年 2 月出生于临汾市尧都区县底镇佰王刘村。1972 年 5 月承嗣于尧都区贾得乡靳家庄,改名靳延志。曾任临汾市尧都区残联副主席、市区个协副会长、恒泰商店总经理,临汾市第二、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六、七届省人大代表。作为一位残疾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看到部分山区人民处于贫困状态,便设计脱贫致富基础工程,筹资捐助,修建水库、铺油路,使贫困村变成富裕村。帮助残疾人学手艺、学经商,先后使 30 余人走上富裕道路。为刘村小学翻新教室,改善教学条件,并捐款 2 万余元,被临汾市委、市政府誉为“资教功臣”。作为人大代表,经常为残疾人贫困户伸张正义。为经济建设献计献策,撰写议案 26 件,被采纳 18 件。1987 年荣获“省劳动模范”;1988 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 年荣获“全国优秀企业管理者称号”;1991 年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同年9月出访日本。15 年连续被评为省、地、市劳动模范,1991 年江泽民总书记及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

传统节日

佰王刘村,人们对传统节日非常重视,遵循着我们民族的一切文化礼仪。

春 节

本村百姓,进入腊月即忙碌起来,准备过年。赶集市、置年货、扯新布、做新衣、核桃柿饼都齐备。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给灶王爷献灶糖(麦芽糖),灶糖很黏糊,让灶王爷吃了黏住嘴,示意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祀灶王爷,由家庭主妇亲自烧香,磕头祷告认错。民间流传顺口溜:“灶王爷你听着,老天爷你看着,我每顿饭省吃又俭用,抛米撒面一时错,炉窝肮脏孩子多,你老爷可得宽待着,灶糖吃不完你带上,给玉皇大帝尝个鲜,我在这里把头磕, 上天替我好话说,初一回来别耽搁,吃我蒸的枣花馍。”祷告完后, 将上年贴的对联、灶王爷像扒下烧掉,就算送走灶王爷了。二十四大扫除,家家户户房内房外全部清扫干净,除旧换新。二十五割(买) 豆腐,二十六炸麻头炸馓子,二十七剃光头,二十八蒸年馍。年馍 花样很多,巧妇各显其能,式样有:灶山、年糕财神、玉兔、猪头、 金鸡、石榴等。蒸好后用油炸成金黄颜色,吃起来香喷喷。二十九 杀猪宰羊。三十也称除夕,这一天是准备迎新春最后一天,家家户 户扫院子、贴对子(对联),担满水缸贴上窗花,准备好迎新春。 村里人们主动自觉地准备喜庆新年的活动项目,如:搭秋千、搭牌楼,再把柏枝插满临时搭建的门楼,显得村中美观大气,增添新年气氛。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改革开放后,边看电视中的春节晚会,边说笑,边吃饺子,全家人团圆,欢乐,真是新年新气象。

初一五更天(早上 5 点钟。近几年当晚 12 点钟以后),家家户户鞭炮焰火齐燃放,震天动地,噼噼啪啪好不热闹,迎来新年新气象。早上 8 点备酒菜吃饺子。早饭后,男男女女穿新衣带新帽,出门迎新,互相拜年问好。先是本家的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压岁钱解放初 3 角 5 角,80 年代末 5 元 10 元,2000 年以后 100 元到 500 元不等。解放前家族集中拜年,本村有官房一间,为吴姓家族使用,他们挂起祖宗神,摆上家族端来的献食,大小一起团拜。团拜后,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结伙寻伴,有的敲锣打鼓,有的玩秋千、打铁蛋。婆婆老汉有的玩纸牌,有的坐在一起聊天等。全村人真是欢天喜地,热闹非凡。正月初二,接财神爷保平安,水缸添水以示添财,这一天人们走亲戚拜新年。姥姥家、姑姑家,女儿携女婿回娘家。初三姨姨家婶婶家,初四初五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家。解放前叩头跪拜,解放后鞠躬礼拜,现在到家问侯,饮酒畅谈。初一至初五是破五内,初五后出了破五。破五内按风俗习惯拜访姑舅姨表,礼仪比较讲究。出了破五,人们走动就有了随意性,远方亲朋互拜互访,年味渐渐淡化。正月初六至十五由村委组织,百姓自愿参与,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参加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训练扭秧歌、集体舞、威风锣鼓、排演地方戏剧等。解放前至解放初,每年村里唱大戏,喜欢唱戏的人初六开始排练,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年轻人扭秧歌、扎高跷、抬花轿。元宵节,家家户户吃元宵,夜间门口挂灯笼。正月二十是添仓节,家家户户吃卷卷。旧时,每家装粮食用的仓放上小油灯,二十晚上点油灯献卷卷,祷告来年粮食装满仓。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本村流传有谚语“二月二龙抬头,整地送肥忙不停,春雨下得满地流,小仓满大仓溢,五谷杂粮齐丰收,男人剃头又刮脸,女人梳头整衣衫,农活开了忙不闲,来年日子甜又甜”。

清明节

清明节期间,本村人不论是从政的还是经商打工以及上学的,都回来上坟祭祖。本村村民遵循流传下来上坟祭祖顺序,从清明前3 天开始,如清明节是公历 4 月 5 日,4 月 2 日是新坟,4 月 3 日是旧坟,4 月 4 日是寒食节。新坟是当年死亡的,第二年上新坟,连续上三年。上新坟比较隆重,这一天,一家人带上冥币锡箔、元宝、烧纸及献食等,到坟前祭祀,晚辈坟前放声啼哭,抒发悲哀之情。旧坟,死后 3 年为旧坟,旧坟按辈分的坟墓祭祀。辈分大的为先,辈分小的为后,先是坟头压纸或插花圈,坟前摆献食,献茶酒,点香烛,烧纸钱,磕头跪拜,先拜地神后拜祖先。寒食日,为吹鼓手卖艺人上坟日。传说为纪念重耳(介子推),定为寒食日,家家户户不生火,吃冷食。4 月 5 日清明节,也称公祭日,大多数村民到祖坟祭奠,敬献花圈、花篮、烧香磕头。远方亲人无法回来上坟的,便朝老家佰王刘村方向烧纸献食,表示祭祀。

姓义节

农历四月初一这天,太阳出来前本村各家门上插皂角树枝。传说门上“皂角树枝若不插,死了襄陵临汾家。”插皂角树枝意在祈求消灾辟邪。这一节日,近几年已淡化。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粽子用黍米或糯米面、红糖、枣、花生仁等作馅,用青竹叶包好煮熟。粽子有自己做的,有卖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插艾叶,艾叶味驱蚊蝇,去湿寒,消炎止痛,预防疾病。

祈雨日

农历五月十三,有关老天爷磨刀天下雨之说。旧时如不下雨,本村人就到关帝庙祈雨。

吉祥节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吉祥节。本村有“六月六,六六顺,收麦干旱真好运,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求神祈雨六月六,来年粮食大丰收”的谚语。六月六前正值麦子收完入仓,女儿带上饽饽馍(石头饼)回娘家祝贺收割小麦顺利,晒干入仓。同时,六月六,阳光暴晒,人们这时晒衣晒书为的不生虫,不泛潮,易保存。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本村有“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传说是牛郎牵牛接织女相会,激动得人人落泪,所以人们说七月七要下雨。这一天不见喜鹊,传说喜鹊上天为牛郎织女架桥去了。

祭祀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祭鬼节。这一天,村人家家户户蒸白面圆馍片,五片一丁,叫吊唁,将吊唁和烧制元宝献在供桌上,以此祭奠已故亲人。姑娘也惠娘家祭奠祖先。太阳落山时,在门外朝着祖先坟的方向焚烧纸钱元宝,然后磕头滚箩子(旧时过面粉用),以示送走鬼神。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叫团圆节、拜月节。百姓提前准备水果、蔬菜、月饼,喜庆中秋。中午和晚上,家家户户搬上酒菜,献上月饼,全家大小团聚,畅叙家事国事。共庆中秋,赏玩明月。

重阳节(老人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或老人节,古人称九为阳,两九相叠,以示老人长久高寿。这一天,拜访慰问老人。旧时姑娘出嫁的第二年九月九,娘家人蒸一个直径 1 尺,厚 5 寸,中间夹红枣的圆形糕点,送到婆家,祝女儿登高(糕点),并祝愿婆家全家大小平安,长命百岁,九九升高。

寒衣节

每年农历十月一日是人们祭祖送防寒衣的节日,家家户户早吃面午吃席,下午门外烧纸钱,祭祀祖先。十月一日后天气开始变冷,做衣帽,防寒冷。

冬至节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家家吃饺子,有吃了饺子耳朵不冻之说。旧时,村里在冬至这一天设酒席请本村学校老师。冬至开始数九,农谚“一九二九袖筒暖手,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五九六九冰消雪融,七九八九河边插柳,九九八十一,卸了帽子扒了皮(脱了棉衣皮衣)。”说的就是冬至过后由严寒逐渐变暖的过程。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家家户户喝腊八粥。腊八粥用小米、大米、糯米、绿豆、白豆、红豆、面豆、花生米、核桃仁和红枣等熬粥,喝的时候加上红糖或白糖。农谚有“喝了腊八粥,来年大丰收”之说。
7084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