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河东大地的红色记忆——陈家庄

745 0
发表于 2021-3-8 11:10: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河东大地的红色记忆——陈家庄


说起闻喜县郭家庄镇陈家庄村,许多人都知道这里是我市颇有影响的革命老区村,被誉为“河东西柏坡”。如今,她是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首批党史教育基地、省级美丽宜居试点村……

陈家庄村记录着前辈先烈们奋斗的遗迹,诠释着中国革命道路上的苦难和辉煌。几十载过去了,今天我们再次追忆这些红色遗迹,重温革命往事。

回望红色陈家庄

陈家庄村地处稷王山东麓。

运城解放前夕,即1945年7月到1947年12月,陈家庄村是中共太岳三地委,太岳三专署,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驻地。柴泽民、金长庚等都曾在这里居住并领导革命工作,因此被后人誉为“河东西柏坡”。

这里也曾是中共稷麓三区区委、区政府,中共稷麓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稷王山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陈家庄目前还留有太岳三地委时期的政治部、教导队、司法科、邮局、电台、冀南银行办事处、贸易公司、晋南报社、兵站、公安局、监狱等30余家机关单位旧址。

1937年,陈家庄村就建立了党支部,是晋南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李建文、仇辅臣等早期地下党员,为掩护党的领导干部,发展地方武装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全村先后有78人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和解放军,12名英雄儿女为保卫民族尊严和家乡这片神圣的土地,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0余名群众惨遭敌人杀害,20余人被抓捕后杳无音信。解放战争期间,该村先后为前线部队提供面粉1500公斤,门板100余扇,担架20副,军鞋200多双,20余名民兵随军支前转战于运城、西安、兰州等地,胜利完成支前任务,受到了部队领导的嘉奖。

运城解放后,驻陈家庄村的党政军机关单位相继迁往运城城区,陈家庄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
河东大地的红色记忆——陈家庄

稷麓县委及晋南报社

中共稷麓县委及晋南报社旧址是陈家庄村进步人士李文斌先生的住宅,是一个四合院,仍是原貌。

稷麓县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建立的一个抗日政权。1942年夏,稷麓县以闻喜四区和夏县四区为基础建立后,又扩大到包括安邑、万荣、稷山、新绛县的一部分,面积最大时共有8个区。1947年7月后,运城各县相继解放,稷麓县下辖的区也宣布撤销。

先后担任稷麓县委书记的有张希文、王立中、阎家德、杨作杰。抗战期间,王立中曾在这里秘密居住。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委机关公开挂牌,县委代书记王杨、县委书记杨作杰先后住在这里。

当时,东北角的小窑洞是县委书记的卧室,东边的小窑洞是县委书记的办公室,条件均十分简陋。正北两孔窑洞由房东居住,其余窑洞是县委机关勤务人员使用。

院子南边的角上,有一个窗口,内设桶形能够转动的设备,用来传送信件、报纸和送饭。院门一般不开,这也是战争年代保护干部的一种安全措施。

院子正西的3间厢房是晋南报社,编辑出版的《晋南日报》是中共太岳三地委的机关报,创办于1947年6月,实际7天至10天出一期,1947年12月停刊。印刷厂则在耀朝忠家的窑洞中。

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为徐一贯。他后来担任《太岳日报》的总编辑,解放后担任《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的总编辑。
河东大地的红色记忆——陈家庄

召开晋南土改会议的大窑洞

陈家庄有窑洞千余孔,但以大窑洞名气最大,闻名三晋。

陈家庄大窑开凿在村中的一个黄土崖上,坐北朝南,宽7.8米,高6.5米,深25米,四套骡马车可以在窑内转弯。

大窑洞开凿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那一年天下大荒,“饥馑相望,饿殍盈途”。陈家庄村首富赵善人,为辟吉地而造家庙,出其储粮,接受一批丐民,历经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完成大窑洞开凿。

稷麓县委、县政府及太岳三地委在陈家庄驻扎期间,大窑洞作为礼堂和会场充分发挥了作用。

1945年12月,中共稷麓县委在大窑洞中召开了党政领导及区、村干部会议,部署反霸除奸,减租减息工作会议。1947年5月27日,中共太岳三地委在大窑洞召开了晋南各县县委书记、县长、农会主席参加的晋南土改工作会议,地委书记柴泽民主持会议,太岳区宣传部部长李哲人作了动员报告,史称“陈家庄会议”。此后,陈家庄大窑洞名传河东。

如今,陈家庄大窑洞已成为历史文物和红色教育基地,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部

太岳三分区司令部驻在村民赵套师的三进院,正北有窑洞3孔,东西各有3间厢房。中间的窑洞为王墉司令员的卧室,右边角的窑洞为李明如副司令员的卧室,东西厢房分别为作战部、参谋部的办公室。院内有一地道,百十米长,通往大沟。如今地道出口已被填平。

1945年7月,太岳五分区司令部从中条山迁来陈家庄,司令员是孙定国,副司令员王墉。1946年,太岳五分区改称太岳三分区,孙定国升任太岳军区司令员,王墉担任太岳三分区司令员,李明如为副司令员,政委柴泽民,政治部主任王观朝。所属部队有55团、56团和58团3个团。

55团团长陈捷第、政委李挺、副团长樊马义、政治部主任郭安选。这个团是由九支队、稷山县抗日游击队、汾南游击队合编。

56团是由康杰支队和基干团合编。团长先后为李明如、盛克和北沙,政委先后为尹本礼、马骧云和吴成德,副团长崔晓涛、参谋长文荣德,政治部主任先后为赵敬斋、王震东。

58团由十支队,吴仲六四支队和安邑县大队合编,团长先后为吴仲六、北沙,政委先后是马骧云、肖平,参谋长是权纯。

1947年8月以后,三分区司令员为李明如,政治部主任为车敏樵。

后来,军分区将55团改为47团,又将平陆独立营、安邑独立营和其它游击队合编为49团。49团团长翟晓涛、副团长陈青林、参谋长张鸿博。

1948年4月,安邑、新绛、猗氏3县的独立营及夏县民兵合编组建了48团,团长樊马义、政委郭安选、副团长杨克勤。

自此,太岳三分区下辖3个团,分别是47团、48团、49团。

1948年5月,解放临汾时,太岳三分区所辖3个团及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机关升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5纵队45旅。1949年统一番号,改为62军186师。

太岳军分区在陈家庄设有司令部、政治部以及军需处、教导队、宣传队、电台、监狱、卫生队等下属单位。

太岳三分区在陈家庄共驻扎了3年。

太岳三地委(三分区政治部)

中共太岳三地委是由太岳五地委、条西地委演变而来,地委书记柴泽民,副书记席荆山、李志敏,地委委员有金长庚、张学钝、王墉、张铁民、阎家德、张呼晨、韩洪宾、王观朝、张子连、白涛、贾启允、王炯、樊执中、张天珩等,秘书长白峰。

三地委下设有组织部、宣传部、城工部、社会部和民运部,组织部部长贾允,宣传部部长先后为张铁民、王炯,社会部部长张子连,民运部部长韩洪宾。

中共三地委所属有安邑、解县、临晋、猗氏、万泉、荣河、闻喜、夏县、平陆、芮城、稷河、绛南、永乐、永虞等14个中共县委和中共运城市委。据1948年初统计,三地委共有56个区委,481个支部,4071名党员。

中共太岳三地委1945年7月从中条山迁来陈家庄,1948年春撤离。几年来,地委领导全区军民支援部队作战,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大力开展“三查三整”的整党整风运动,整顿了各级党组织,发展了一批党员。1947年底,运城解放。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地区之一。运城成为我军解放大西北、大西南的可靠后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地委在陈家庄期间,机关驻地在村民赵元的四合院上房里,同时三分区政治部也设在该院。柴泽民、王观潮、北沙、吴成德等领导干部都曾在这里居住办公,冀南银行办事处一度也在此院的两厢房办公。

这座房子是嘉庆年间修建的,现被列为山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河东大地的红色记忆——陈家庄

河东特委旧址——洞洞门

洞洞门是陈家庄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系康熙十三年修建,距今已370余年。

至今,洞洞门青砖修筑的墙体上仍有许多圆形弹孔,留下了战争年代的记忆。过门石上,则有深深的车辙凹痕,是独轮车年长日久磨下的印记。洞洞门的上方,雕刻着“处人由义”4个大字,表明了主人做人办事的行为规范。原来洞洞门上面的檐瓦已经破烂不堪,里面的墙体几乎坍塌,2013年村委会筹措资金进行了翻修。

紧邻洞洞门的右方,是陈家庄村首任党支部书记李建文的住院。

1936年5月,河东党的领导人嘉康杰组织中条山暴动失败后,遭阎锡山政府通缉,逐化名李之静,住在陈家庄翟肴上庄村民杜小银家,以扛长工为名,从事党的工作。金长庚住在仇辅臣家。

嘉康杰、金长庚住在村里,很快结识了村里很有名望的李建文,先发展李建文为地下党员,后来又发展了赵云炎、李福屯等5人也加入党组织。

1937年8月,在金长庚、白涛组织领导下,村里成立了党支部,李建文任支部书记。同年10月,嘉康杰和金长庚同河东特委接上关系,遂把李建文家作为联络站,由李建文担任联络站站长,负责传送情报,接待安排党的领导干部。此联络站一直坚持到1945年,先后接待安排过柴泽民、席荆山、张希文、王立中、赵宜轩、杨作杰、樊马义、王建吾、董启民等许多党政领导干部。

1940年冬,闻喜地下县委暴露后,县委书记杨作杰遂把县委机关秘密迁移到李建文家后院的窑洞里。杨作杰以开药铺为名,从事党的工作。1941年6月,时任中条地委书记的席荆山也通过李建文的联络站安排,同柴泽民接头联系。为了保证领导干部的安全,李建文还动员洞洞里几户人家,秘密开凿了一条几十米长的地道,直通到村子外面。一旦有紧急情况,大家可以从地道里出去。

李建文一家有4名地下党员,他是联络员,大儿子、二儿子是警卫员,二儿媳是服务员,他们一家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河东大地的红色记忆——陈家庄

牛王疙瘩与孙兴华烈士

牛王疙瘩是孙兴华烈士的就义地。

牛王疙瘩是陈家庄村的制高点,海拔684米。东可看到闻喜县城经下丁村通陈家庄的主干大道,西可俯视拍林村方向的路口,南可瞭望后堡头村、沟东村方向,北可监视吕庄村方向,实属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一直是游击队、民兵站岗放哨的场所,一旦发现敌情,则用消息树传递信息。如敌人从东来,消息树则倒向西方,敌人从北方来,消息树则倒向南方。在战争年代,牛王疙瘩瞭望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孙兴华,又名学娃,闻喜县小柏肴人,1892年3月12日生。1936年8月,经嘉康杰介绍,孙兴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嘉康杰同志在稷麓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助手之一。

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闻喜城后,孙兴华与仇辅臣、李海泉等人在陈家庄皇甫庄筹建农民抗日游击队,他担任参谋,人数发展到七八十人,经常活动于稷王山麓和铁路沿线,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后来奉党的指示,这些游击队员分成两批,分别输送给了晋豫边游击队和八路军黄骅支队。

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大肆抓捕共产党员和抗日民众,孙兴华不顾个人安危,传送情报,护送伤员,保存秘密文件和枪支,还不断为康杰支队筹备粮食,搜罗枪支,被誉为康支队的“供给部长”。

1943年农历三月初六晚,孙兴华得到“日军要扫荡”的可靠情报,急忙将住在自己家中的柴泽民隐藏到小柏肴旁边的沟里。第二日天色将亮,日军突然袭来,砸开他的院门,把孙兴华抓住,逼他交出八路军保存的枪支和文件,交出联络站上下联系人的名单。孙兴华昂首挺胸,大义凛然,任凭敌人欺骗引诱,严刑拷打,始终不透露一个字。后来日寇把孙兴华押到牛王疙瘩上,将其杀害。孙兴华牺牲时,仅50岁。同日,日寇还在翟氏家庙前杀害了游击队员赵虎虎。

2006年10月3日,柴泽民来到陈家庄村,看望乡亲,并题写了“孙兴华烈士就义地”,陈家庄村委会在牛王疙瘩立碑,以示纪念。
71023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