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永济吴阎村昭佑庙历史印记

491 0
发表于 2021-3-16 12:13: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永济吴阎村昭佑庙历史印记

昭佑庙,永济市的一座乡间小庙,竟然能够连续两次受宋徽宗御赐皇封,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文化现象,值得回味。

昭佑庙,原为华神庙,当地人俗称“三郎庙”。该庙位于永济市虞乡镇吴阎行政村南窑上自然村的西南方,东依王官谷,西接风伯峪,南靠凤翅峰,北望古官道。曾有里谚赞曰:“西有城(城,指古虞乡县城,即今虞乡镇治所,距庙5公里),东有街(街,虞乡方言读音‘gāi’,指旧时之虞乡县古市镇,即今虞乡镇清华行政村,距庙3公里),三郎庙天下拜。”天下拜,足见其香火繁盛,四海扬名。

神庙显赫

据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虞乡县志》载:金代河中府虞乡县王官谷人麻秉彝写有一篇短文,文章的题目是《积仁侯昭佑庙记》。

麻氏在《庙记》中记有这样一件奇闻逸事:谨按旧时国牒所传,前宋元符元年,吴阎村山鸣如雷,经月不息,村民大恐,莫知所措。时有方士任生谓里人曰:“此华神君之降灵也。”遂相舆立祀而事之,山鸣遂止。千里之内,或有雨旸愆期,吏民祷之,应如影响。

大意是说,很早以前,在国家的重要文献——“国牒”之上记录有一件奇事。相传,在宋哲宗朝的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河中府虞乡县的吴阎村(即今南窑上自然村),山峦峰壑,谷鸣雷响,竟长达月余而不息。村民们都十分恐惧不安,手足无措。恰在这时,一位姓任的方士对乡人说道:“这是天上华神君降福啦!”于是,乡吏便会同数位德高望重的村民,就在村内考察选择适宜的地段,建造起神庙,并且立神祭祀,敬而事之,山鸣立时戛然而止。由此而后,方圆千里之内,或遇亢旱连年,或遇霪雨持续,或遇各种灾异,官与民前来祈祷赐福保佑,华神君无不灵验。于是乎,华神君名声大震,香火繁荣,华神庙因故得名。

昭佑庙传奇,不仅只见元符元年事,更有传奇载著史籍。道光十九年、二十六年,虞乡县知县宣礼两次祷雨,咸丰六年,虞乡县代理知县张祖坊祷雨,又如光绪四五年,虞乡县代理知县黄缙荣及知县崔鋳善祷雨,屡有灵验;与此同时,黄崔二人又遵照山西布政使的书信委托,向昭佑庙神祇普祷甘霖,亦有应验。种种传奇,就这样使昭佑庙世代薪火传承,时至今日。

华神庙因华神而奇,因华神而昌,因华神而名播天下。那么,华神的来历究竟如何?华神,名曰华胥,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教民结网、渔猎、畜牧。

华神庙既然为“国牒”所传,可见其来历非凡。“国牒”者,国家之重要文献也,亦特指谱牒。《史记·太史公自序》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由此可知,谱牒亦指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宋元以至明清之际,各种会要、起居注、实录等文献,取代了早先作为档案资料的谱牒之类,而成为“国牒”。

两次皇封

华神庙于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改称昭佑庙。昭佑庙得名,缘于一位时任解盐池的盐官——王仲千。

昭佑庙今藏有一通清代道光十九年《重修碑》,对此有明确的记载。碑文曰:“前宋元符元年,尊神降此。运城盐院王仲千因神至灵,特为奏请,敕赐庙额曰‘昭佑庙’;又奉诰命封神曰‘积仁侯’。”同样的记载,亦见于《虞乡县志》:崇宁中,宦官皇成使荣州团使王仲千,被命修复盐池,亲诣祈祷,累获感应,特为奏请,以答神休。至大观元年正月二十九日,准,敕赐庙额曰“昭佑庙”。至二年十二月四日,奉诰命封神曰“积仁侯”。

御赐皇封之后,河中府属县以及解梁等诸多郡县,每到清明节,上至官吏,下至百姓,云集而来,车载宰杀的牲畜,肩挑祭祀的酒肴,在昭佑庙隆重祭祀。

初建时的昭佑庙,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南北长约30丈,东西广约20丈,占地约10亩。庙内山门、廊庑、乐楼、正殿等建筑物,应有尽有。楼台崇峻,圣殿嵯峨;朱栏玉户,画栋雕梁。整个庙宇风光绮丽、肃穆庄严,无论是外观、布局,还是形制、建筑,以及碑刻、石碣,无一不显示出雄伟、大气、壮阔,反映出中国古代庙宇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的魅力。

昭佑庙声名卓著,历来颇受重视。据文献记载,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虞乡县令高中美对其加固维修,并重题前宋庙额。清道光十年、道光十九年、咸丰六年,都曾对古庙进行过几次修缮。咸丰十年,对古庙进行重建。光绪七八年和光绪十年再次对古庙修缮。

咸丰十年重建后,昭佑庙坐北朝南,其规模较前有所缩减。之后,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古庙不复往昔精彩。原建的山门、角门、便门、廊庑以及围墙等,渐次泯灭。1949年后,古庙成了“民校”,成为农民文化补习识字的场所。1951年,南窑村民在古庙四周夯筑起土围墙,古庙的正殿和戏台成了村建小学的课堂。

建筑辉煌

昭佑庙正殿,坐北朝南,肃穆庄严,气象萧森。正殿屋顶为单檐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三椽,檐前续有穿廊,穿廊前插有“飞子”(四方形短木条)。殿中梁、柱、枋、檩皆施彩绘。殿中间建一木阁,为神阁。阁中置一神仙雕像,约六尺见方,系一整块大型木雕。木雕全施彩绘,五颜六色。神仙头戴紫金冠,足蹬步云履。其雕像左腿盘曲,端坐龙椅之上,双眼雄视远方。雕像右手持一根四棱竹节状雕花木锏,长约三尺有余。整个雕像,塑造极其逼真。可惜,这些珍贵文物毁于战乱。

1986年,南窑村小学建置撤销,合并于东吴阎村新建学校。未几,正殿圮毁,仅遗存神阁上方的一块小木匾和三通碑刻。

神阁小木匾,长约三尺,宽约二尺多,上书楷体“赫声濯灵”四个大字。题款为“光绪十年岁次甲申十月吉日”。“赫声濯灵”,语出《诗经·商颂·殷武》:“赫赫厥声,濯濯厥灵。”这是宋君祭祀宋武公的乐歌,用在昭佑庙神阁,象征华神之声名显赫盛大,像殷武那样保佑子孙平安。

昭佑庙遗存的三通碑刻,分别为清道光十九年《重修碑》、咸丰六年《祈雨记碑》和咸丰十年《重建乐楼暨创建围墙角门便门碑》。昭佑庙于1992年被永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丰富

昭佑庙正殿圮毁之后,仅存一座古戏台。

古戏台,坐南朝北,高大气派,上出重霄。戏台屋脊为单檐悬山顶,檐前插有“飞子”。屋脊左右两端,各悬垂一斗大铁锚状装饰物(今俱失)。房屋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屋架施有三根硕大圆木,长皆6米,径皆半米,其中两根为栋梁,栋梁之台口端,各装一虎头状饰物,备极壮美。檐下各间施装饰性斗拱,所有斗拱,均传递着梁架上承载的屋顶荷重,翼出深远,生动翻飞,仿佛大鹏展翅,凌空欲起。其间,梁、楣、檩、枋、短柱、椽头以及山墙等皆施彩绘。彩绘蟠螭飞舞,祥云绕护,灵动活泼,仪态万方。特别是两根屋梁的飞龙彩绘,五彩缤纷,堪称瑰宝。戏台台基高达1.73米,为当地同时期同类型戏台台高之最。台基呈正四方形,每边边长9米,异常宏大。

戏台正中,置一木质彩绘隔扇。隔扇长约5米,宽约3米。隔扇上方,悬一木牌匾,牌匾总长3.20米,总宽2米。牌匾的正中,自右向左雕刻有“遏云楼”3个行书大字,字皆繁体,高雅超俗。行书笔锋雄健,遒劲有力,状如“六骏”奔腾。“遏云楼”字迹左右各施彩色绘画,今右侧画迹已模糊不清。其左侧画一乐师,冠一清代官帽,饰有水晶顶子与花翎。乐师面架一副眼镜,表情淡定。其服装,上黑袄,下白裤。乐师左手托抱琵琶,右手呈弹拨状,右腿盘曲,坐于矮几之上,正在入神地演奏乐曲。就绘画而言,此画存世已有161年之久。它的存世对后人研究清代的戏曲剧种、乐器演奏、乐师品级、人物服饰、梨园陈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戏台的隔扇上辟有上、下场门,分列左右,名之曰:“镜花”“水月”,耐人寻味。

古戏台台口,还建有侧出的“八字”门墙。二门墙均高约3米,宽约1.3米,全砖砌,石灰勾缝。门墙顶部,覆盖筒瓦、滴水,其上雕刻猫头、蝙蝠图案,极其精美。门墙中部,由外及内饰有四道方框,第二道砖框雕有萼状花纹,整齐俊美。砖框内,自上而下砌有7排菱纹状水磨青砖,光滑无比,宛若新筑。

留存至今的昭佑庙古戏台,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样本,也是中国戏剧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昭佑庙的碑刻、牌匾、绘画、建筑,无论是文采辞藻还是书法刀工,无论是画法还是造型别致,均堪称上品。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骄傲。

71134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