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又闻蛙声鸣藕池
刘玉栋
家乡是游子永远的牵挂。前一程,在微信中看到家乡要办首届荷花文化节的讯息,不免心生疑窦:去年过年回老家,倒是看到村边新开了几块藕池,但作为从泥水里滚爬出来的农家子弟,我晓得藕池是多年养出来的,只一年光景,下的功夫再大,藕池也难以恢复到以前那个样子。
笔者家乡坐落在涑水河畔,涑水河自村东南环绕到西北。因水多、桥多、寺多,美其名曰乔寺村。当地县志、水利志记载,唐仪凤年间,涑水河一带就奉诏引水浇灌田地。
宋熙宁九年(1077),宰相王安石实行变法,发展农业水利,当地官府组织民众在涑水河上游拦河筑堰,挖渠引水,分别开通一、二、三道堰,名曰清水渠。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1),又开通四五道堰,形成了自流灌溉系统,成了远近闻名的水乡。
明崇祯年间,社会动荡,村里望族宁家慷慨解囊修筑护村城墙,将取土的洼地开辟成藕池。从此,藕池成了取之不尽、挖之不竭的聚宝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发挥水利资源和集体优势,在村子周围集中连片发展了几百亩藕池,构成“三面荷花一面柳,多条水渠绕村走”的美景。每到夏秋季节,一眼看不到边的藕池里,碧绿的藕叶挤拥在一起,宛如一片碧绿的海洋,其间盛开着娇艳欲滴、红粉相间的荷花,使人想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藕池除了藕叶莲花美景外,还是鱼、虾、蚌、鳖、蟮、蛙等水生动物的乐园。最多的当数青蛙。春夏季节,藕池里难以计数的青蛙从早到晚,放开嗓门,发出“哇、哇、哇”的鸣叫,汇聚成巨大的声响,仿佛要把整个村庄抬起。
我们这些十来八岁的娃子,正值狗都嫌的淘气年龄,上学、放学,放着现成的大路不走,偏偏在藕池里的渠畔或土塄上穿行。那生活在草丛里的青蛙听到动静,就会弹跳起来,扑通扑通地扎入水渠或藕池里。
有些躺在藕叶上休息的青蛙也会往下跳,经常碰到小伙伴的脸,跌落到地上。对此,小伙伴就会轻轻地用脚把它拨到池里,冲它笑笑:“寻你的家人去吧。”因为,家里的大人经常嘱咐:“青蛙吃虫子,是我们的朋友,如果伤了它,黑夜阎王找上门捏鼻子,娶下媳妇生下孩子没屁眼。”
初夏是青蛙产卵的季节,藕池里浅水里漂浮着青蛙产下的卵,到藕池里捞鱼虾的很多,但没有人动它。不久,青蛙卵变成蝌蚪,摆动着圆嘟嘟的头和短短的尾巴,在池水里自由自在地游荡,很是灵动可爱。
小伙伴们几乎天天结伴蹴在池塄上,看着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一天天长大,最后长出四条腿,转眼间又变成指甲盖大小的小青蛙,时而在草丛蹦跳,时而在池水里游弋,不经意间长大成蛙。它们和其父辈一样,恣意放开歌喉,求偶交配,生儿育女。如此良性繁育,导致青蛙越来越多。可以说,青蛙是笔者儿时的伙伴、心目中的神灵。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涑水河断流,水位下降,藕池失去水源,只得改种庄稼,家乡的美景和青蛙的鸣叫声销声匿迹,只能深埋在记忆里。
近年来,国家对涑水河流域进行整治,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村“两委”抢抓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在村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周氏碑楼周围兴建文化旅游景区,恢复了数块近百亩藕池,兴建起农贸市场、游乐场、农家乐、采摘园,使得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区,每天都有数百名游客前来观光。
盛夏时节,原野勃发着绿色的生机,大地氤氲着丰收的味道。笔者携挚友回到家乡,放眼望去,景区里农贸市场人头攒动;游乐场里众多少儿恣意嬉戏;碑楼前游客翘首观赏;广场上中年妇女尽情跳舞,一派令人振奋的红火场面。
笔者最关心的还是新恢复的藕池变成什么模样?在乡党引领下,笔者来到足有几十亩大的一块藕池,池里长满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藕叶,宛如一片绿海,其间点缀着红的、黄的、粉的、白的朵朵荷花。藕池里辟有专为游船行驶的水道,几只蓝白相间的游船在数米宽的环形水道中徜徉。那绿海,那彩荷,那游船,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突然,耳边传来一片“哇、哇、哇”的声音。笔者屏息,侧耳细听,真切地听到,这蛙声是从藕池里传出来的。这蛙声,像委婉优雅的协奏曲,又像豪迈雄壮的进行曲,还像首慷慨激昂的大合唱。
“只一年光景,藕池里咋会有这么多青蛙?”我惊讶地问。
乡党自豪地介绍:“咱村新辟的藕池等于为青蛙修好家园。这些青蛙,精灵着哩,用不着请,就来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只一年工夫,变得满池都是。”
触景生情,笔者心底生发出亲近青蛙的冲动,快步走到藕池边。不料想,惊动了栖息在草丛间的青蛙,有几只青蛙扑通扑通地跳入池中,溅起一圈圈涟漪。有只青蛙没和伙伴们一样跳入池中,而是高擎四趾,昂起头颅,瞪着黑宝石般的眼睛,微张着粉嫩的嘴,喉头不停地息动,像是向笔者问好致意。我心底溢出一阵感动,想:难道你是几十年前青蛙的后代,认识我这个朋友?就地俯下身子,伸手欲抚摸它。也许它受到惊吓,闪电般一跃,化作一条优美的弧线,扑通一声钻入水中。笔者站立起,遗憾地自言自语:“这青蛙,咋不让摸一下呢。”
挚友宽慰笔者:“咱们今天来能听到青蛙的叫声,能看到青蛙的影子,就心满意足了。”
我伫立藕池旁,痴痴地想:随着生态环境的优化,家乡的藕池会越辟越多,青蛙也必将越繁越多,藕池里的蛙声一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