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李雁军白衣执甲 援非归来

485 0
发表于 2021-6-23 19:39: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李雁军白衣执甲 援非归来

李雁军白衣执甲 援非归来

李雁军白衣执甲 援非归来

修理麻醉剂监护仪、传授麻醉技术、几百台麻醉手术、几乎每一天都面临着传染病的威胁……在非洲,李雁军经历了职业生涯中的许多第一次,也用智慧和坚毅克服了诸多困难。

今年41岁的李雁军,是市中心医院的一名麻醉医生。2019年11月,他作为第23批中国(山西)援非医疗队的队员,开始执行为期17个月的援非任务。

李雁军说,救死扶伤不分国度,这是他作为医者的责任;但作为丈夫和爸爸,他确实有些失职了。“我离开时,女儿两岁、儿子9岁,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尽管如此,但我的家人一直很支持我在非洲的工作。”李雁军告诉记者,依据规定,他有一次回国探亲的机会,但这次机会因疫情的缘故搁置了,这让他对家人的思念愈发强烈。

回望在多哥的经历,李雁军记忆最深的是每次做手术前,患者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他说的那一声声“你好”“谢谢”。“我觉得自己再累也值得!这里的人很善良却很不幸,经济上的困顿让他们总是熬到最后一刻才选择就医。为他们带去健康的希望,这是我作为医者的初衷。”李雁军说。

在出发前,李雁军曾无数次想象着,那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究竟是什么样子。2019年年末,神秘的面纱终于揭开,李雁军随医疗队抵达多哥,并被分配到卡里地区。尽管这是该国第二大的商埠和经济重镇,但与国内的差距依然巨大。“有点像回到了小时候。”李雁军笑着介绍。

医疗环境差、药品短缺、缺水少电、传染病多发……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眼前的状况仍然让李雁军吃惊。“几乎没有一块路是平整的,停水停电几乎是家常便饭,网络也卡顿得厉害,药品的短缺更不用提了,但凡是消耗品,这里都缺。”李雁军坦言,他刚进入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药品、设备、耗材都盘点了一遍。另外,这所当地第二大的公立医院医疗环境很差,不仅缺少药品耗材,就连麻醉监护仪也得自己动手维修,医疗技术也十分落后。

“在国内,为不同病情的病患做麻醉有一个完整配套的系统,然而在多哥,就只有一双手套、一根腰麻针、一个注射器……”李雁军说,没有条件,同样也没有适应期。在多哥的头一个月里,他和同事只能是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逐步调整工作状态。

但最令他担忧的,还是当地高发的传染病对医生职业风险的考验。受限于经济状况,不少患者在做手术之前并没有进行相关血液化验,有时医生做完手术后才知道患者是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感染者。

“在国内你可能很少有机会为一名艾滋病患者动手术,而在多哥,我印象中已经遇到过七八例了。”李雁军说,在这里,医生戴两副手套上手术台是常规,如果遇上出血或体液较多的患者,必须戴上护目镜、穿上皮围裙和水鞋全副武装。“艾滋病在国内大家听到都很害怕,更别说现在要经常接触,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事实上,尽管已经尽力做到了无菌操作,但是,作为一名一线麻醉医生,李雁军的心理压力还是很大。

医者有国籍,仁心无国界。在麻醉科室,李雁军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在工作上的精益求精,还有对当地麻醉技术的授人以渔。受医疗水平限制,这里的手术基本上以骨科外伤和剖宫产为主,麻醉方式下肢手术主要是单次腰麻,上肢和腹部手术一直是以**为主的全麻,对神经阻滞的理解和操作技能几乎为零。面对这样的情况,李雁军用自己从医15年掌握的神经阻滞技术,对当地医师进行培训教学。

“神经阻滞注射要求很高的精准度。在国内,这样的注射穿刺已经做到了超声可视化,但是受限于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只能进行传统的解剖定位穿刺。好在我有盲穿方面的基础,在教学方面还算顺利。”李雁军说。

“如果遇到一些体表标志明显而且手术难度不太大的患者,我就会为他们演示操作流程,让他们自己尝试。”李雁军说,由于工作观念不同,当地医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欠缺,因此不规范的操作较常见。为了让教学顺利进行,他制定了严格周密的教学计划——安全操作规范、并发症预防和处理,以及阻滞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将注意事项和操作细则译成法语、图文结合的教学图、亲手制作的解剖实体对比图……接地气、实用性的教学思路,贯彻李雁军的整个授课周期。在他的带动下,当地麻醉医生们对神经阻滞不仅学习热情高涨,而且进步很快,已经可以简单进行颈浅丛、臂丛神经肌间沟入路和腋路的操作,使得当地患者手术有了更多的麻醉选择。

李雁军的业务能力被当地医护人员认可,让他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不少外科医生主动找他配合麻醉,口耳相传使他成为了医院里的“名人”。

血压、脉搏、心电、血氧饱和度……一条条移动的线条和一串串跳动的数字,无声地记录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在非洲1年多的时间里,李雁军经历了大大小小300多场手术。对手术中的患者而言,他们的生命安全几乎全部依托于麻醉医师,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而对李雁军来说,作为手术室里“幕后英雄”总指挥的他感到很自豪。

麻醉的针头本没有温度,但是医生可以很温暖。谈及此次援非经历,李雁军表示,这既是国家给予了光荣任务,也是作为医护工作者的职业使命。

适逢周末,一大早李雁军就带着女儿逛了早市,经历了长达17个月的日思夜想,现在的他,只要一有空就会想要和家人在一起。

“国内什么都好,西红柿个头都比多哥大。”李雁军笑着告诉记者,这样的经历也让他更加珍惜如今国内的优越条件,他也会继续努力工作,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都能感受到医者的关怀,在新时代担当起医护工作者的新使命。

不畏艰苦、救死扶伤,他们是仁心仁术的医者,也是中非友谊的使者。李雁军说:“不论是在多哥还是运城,我就是一个医生,只不过换了个工作的地方。”

来源:运城晚报,□记者 刘凯华

7526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