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运城盐池“垦畦浇晒”生产潞盐

735 0
发表于 2021-7-24 15:58: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运城盐池,盛产潞盐,也叫解盐。

盐池形成以后,具备很多优越条件。首先是卤水浓度高,其次是运城地区气候干燥多风,这就使得盐池食盐结晶过程与海盐和井盐不同。一开始人们就是利用季节风的特点靠
阳光晒盐,自然结晶。

《舜帝•南风》是对盐池的最早记载。

传说舜帝曾来过盐池,而且在盐池之畔作歌,其词曰:“南风之薰兮,可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解吾民之财兮”。

南风就是季节风,南风吹来时盐即生成,给人们带来欢乐和享受。

《水经注》六卷载:“河东盐池谓之益。……紫色澄清,潭而不流。水中食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

盐在水中自然生成,是通过阳光的照晒,加上风吹,使得卤水浓缩,把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结晶成盐。盐自然结晶形成后,人们便组织力量采集,采集之后复结晶,往返无穷。 这些不经人工加工的采集方式,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垦畦浇晒法的萌芽。
人们象农业生产上的引水浇田一样,在盐池边修畦灌水,利用风吹日晒,待畦水蒸发完了以后,就得到了盐。

到了唐代,垦畦浇晒 法臻于完善。垦畦浇晒,是人工垦地为畦,将卤水灌人畦内,利用日光蒸发晒制。这一生产方式出现以后,盐池里就有许多整齐的人工制盐畦。

唐柳宗元在他的《晋问》中叙述当时的盐畦情况:“但至其所,则见沟塍畦畹,交错轮园,若稼若圃,敞兮匀匀,涣兮鱗鱗,逦弥纷属,不知其垠。”

唐崔敖在为《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碑》所作的序中记述盐畦情况:“五夫为塍,塍有渠。十井为沟,沟有路。臬之为畦,酾之为门”。

关于当时的畦晒方法,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有详细的叙述:“河东盐池是畦盐,作畦若种韭一畦,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均,即驮池中水上畔。中深一尺许。以日暴之,五、六日即成盐。


若白矾石。大小若双陆,及暮则呼为畦盐人工垦地,天日晒盐,是运城盐池生产史上一件划时代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河东盐的生产,已经改变了“天然印成”的原始方法,而且在盐的结晶过程中,懂得了给卤水中搭配淡水,借以提高盐的质量,并加快盐的结晶过程。这一生产方式不仅在我国是最早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的。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八月间,秋雨连绵,七郎、卓刀等堰一并冲决,西禁墙也决口50余丈,洪水直泄盐池,淹没产盐之母——黑河。


黑河系盐池最深部分,东西长51里,南北宽5、6里不等,其泥浆呈黑色。黑河积水常年不干,内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卤气最盛,用以制盐,既快又好。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之前,制盐主要原料的卤水取自黑河。黑河淤平之后,盐湖生产几乎断了卤源,不少商人只好开采解州六小池的苦盐,勉强维持生计。

乾隆四十年(1775),清政府曾令商人挑挖黑河,恢复资源,一年多时间,只挖了4200多丈长,深度3、4尺不等,不久又淤平了。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东场坐商刘阜和的盐号出现了开采卤源的“滹沱生产方式”。


滹沱,形状象敞口大碗,开口很大,直径由数丈到数十丈不等,从上到下越来越小,直到地下卤水层。地下卤水从泉眼中冒出来,聚集在滹沱里。滹沱的周壁筑有一层一层的扬水台阶,使用水时,就利用人工用斗一层一层地把卤水扬上来,然后引入畦地进行晒制。这种方法延续至今,随处可见。

光绪六、七年间(1880-1881),坐商李传典(又名李傅曲)的商号(盐场)又出现了卤井,取卤工艺再一次得到改革。卤井是借鉴农村打井的方式,用木桩或芦苇做井壁, 防止泥沙塌入。使用时,用辘轳把卤提上来,引至畦内晒盐,省工省力,降低了制盐成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提卤、养卤、产盐、堆垛等工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对垦畦、配卤等重要的工艺技术多次改革,食盐的产量和质量同步提高。

盐湖潞盐的生产方式虽经历次改革,但基本格局仍然沿用的是唐代的“垦畦浇晒”法。



77442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