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棉花的主要病虫害有棉蚜、棉铃虫、红铃虫、红蜘蛛、黄枯萎病、炭疽病、立枯病等。
棉蚜
1952年前,通常采用耕作防治办法,通过深翻土地、轮作倒茬消灭虫卵和 病菌。
1953年用黑药皂液喷洒棉株。1954年,用1一6%的六六六粉喷株。
1957年,解县棉花发生蚜虫,一般减产10%,严重减产30%以上。之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棉蚜发 生。
1963年后,开始用1605、1059农药喷洒或拌种。
1978年后,开始使用第二代新农药呋喃丹、敌杀死、速灭杀丁、氧化乐果等农药。
防治的办法,多在播种时用呋喃丹或 3911拌种;发生盛期喷敌杀死、速灭杀丁、氧化乐果等药剂;还采用人工助迁瓢虫灭蚜。
棉铃虫
1949年前后,仍用传统耕作法防治。
1974年后,用药物防治。当年,棉铃虫大发生,受害面积13.4万亩,使用杨树枝诱蛾或喷洒农药,效果极佳。
1978年,棉铃虫继续发生,受害面积达14.4万亩。
1983年受害面积高达19.8万亩,直至1990年, 每年受害面积都在20万亩左右。
防治措施:一是用杨树枝诱蛾,二是在始卵期喷磷酸二 氢钾,三是在盛卵期喷敌杀死、灭扫利、来福灵,四是人工捏卵捉虫,五是使用汞灯诱杀。
红铃虫
1954年和1955年,解虞县棉田出现红铃虫,减产籽棉680万斤。
1970-1990年,每年棉田发生红铃虫,受害面积7万余亩,采用氯氰菊脂、磷铵乳油等农药喷洒防治。
红蜘蛛
新中国建立后,年平均发生面积5万余亩。多采用除净杂草和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黄枯萎病
六十年代开始出现。
1965年受害面积17360亩;1978年发展到88836 亩;1983年高达22.5万亩,占到棉田总面积的81%。
1984年后,推广抗黄枯萎病的晋棉7号、冀棉7号、李台8号,陕棉1155等品种,使受害面积大为减小。
1985年受害面积23⑻0亩,1990年2WOO亩,均比1983年减少十多万亩。
炭疽病、立祜病
1980年后,每年发病面积约6万亩左右,一般用五氯硝基苯拌种防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