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县,也曾为一地,古解地(汉初为侯国),猗氏县。后析北解县(含虞乡、解县),南解县(汉临晋、猗氏),原驻地在山西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名北解县。
西魏恭帝二年(555)改猗氏县为桑泉县。
天宝十三年(754)蒲州府治临晋,设临晋县。
关羽关云长就是河东解人,柳宗元也只说是河东解人。
尧舜时代,三县地近国都,皆为甸服之地。夏属冀州之域。
殷商时,为“郇瑕氏之墟”。西周为郇伯封地。春秋时,属晋。
战国时属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属河东郡。西汉二年,置解县、猗氏县,属司隶部河东郡。
新莽时,属洮阳郡。东汉时,属司隶校尉部。三国时属曹魏。
晋分天下为十九州,属司州河东郡。
南北朝时期,属北朝元魏司州河东郡

解县,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
古称逐鹿,相传黄帝战蚩尤于此,战国属魏,《战国策》: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
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名北解县。北周废。
故治在今山西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
隋大业九年(613)虞乡县自绥化故城来治,
唐武德元年(618) 改为解县(移至今盐湖区解州镇)。
贞观十七年(643)废,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
五代汉乾有祐元年(948)置解州,治所在解县。宋沿用不改。金改为解梁郡、宝昌军节度,后仍称解州。元仍治解县。
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领安邑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民国元年改解州为解县。
1947年4月26日解放。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
1958年并入运城县。
解县历史名人有黄帝、风后、李冰、关羽、柳宗元、关汉卿、薛笃弼、程子华、孙楚。

猗氏县,今临猗县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北解县。
恭帝二年改为桑泉县,北周明帝复改猗氏县,属汾阴郡。隋仍属河东郡。
大业九年(613)移置猗氏,属河中府。宋、金、元因之。
明属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属蒲州府。民国属河东道。
1947年4月解放。
1954年与临晋县合并为临猗县(为临猗县政府所在地)。
历史名人主要有猗顿、陈茂、陈政、陈元光、封常清、张嘉贞、乔应甲、谷景生。

临晋县,今临猗县临晋镇。魏置北解,至隋改桑泉。
明隆庆五年,居民于城内掘地获桑泉县印一颗,盖隋末县令遗弃者,北解、桑泉古无二城也。”
《清一统志》蒲州府:“桑泉故城,在临晋县东北……《县志》,桑泉城,今亭东村南小盖原是其处。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桑泉县,属河东郡。故址在今临晋镇东北十三里亭东村。
唐武德元年(618)兼置蒲州,天宝十三年(754)移治(今山西临猗县临晋镇),以临近晋州,故改名临晋县,属河中府。
五代、宋、金、元皆因之。明属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属蒲州府。民国属河东道。
1947年4月解放,1954年与猗氏县合并为临猗县。
历史名人有裴寂、王维、傅作义、姬鹏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