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提起汉服,可以说近几年是越来越流行。
汉服能热,靠的是两点:
其一,在互联网催生下,亚文化圈崛起,各种汉服视频让年轻人直观地看到了汉服之美,被它所吸引。
其二,古装网剧盛行,激活了人们对传统的想象。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汉服虽热,但热的是现代表演中的汉服,而非真实的汉服,甚至汉服这个概念都是虚拟出来的,其历史合法性难确立。
什么是汉服,汉服发端于何时,尚存争议。
《周易·系辞》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将服制拔到治国之本的高度。在《周礼·春官》中,规定帝王的服装是六冕四弁,“凡兵事,韦弁服。视朝,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就是说,平时办公要穿皮弁服,即鹿皮帽、白布衣、素裳。
此外,“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功屦、散屦。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即祭祀时,命妇(有封号的妇女)要按规定穿鞋。
不过,春秋时,这些规矩已成空文。据《墨子》记,齐桓公“高冠博带”(戴高帽,系宽腰带),晋文公“大布(宽幅的土布)之衣,羟(音如枪,是一种名贵的羊)羊之裘”,楚庄王“鲜冠组缨(光鲜的帽子,用绳系在头上),绛衣博袍(红色大袍子)”,勾践则“披发文身”。这根本看不出礼仪制度的踪影。
在文献中,汉服的最早记录来自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即:“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此处汉服是相对于楚服而言,二者都是“曲裾”,即将衣和裳合为一体,又称“深衣”。
“曲裾”本是秦制,被汉朝继承,魏晋时失传,宋代曾一度复兴,却被视为“服妖”(引发亡国的服装),遭严禁,此后无传。
可见在古代,汉服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同时期、不同人,对它的理解各异。一般情况下,只在说明与他人有别时,才使用汉服一词。
蔡辉/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