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云端上的杜波先生

573 0
发表于 2021-11-16 10:59: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我以前见过戏剧家杜波先生,但没有说过话。

老先生晚年有一段时间,住在女儿杜建峰家里,正好和我在一个院。阳光好的时候,建峰大姐会推着轮椅,带老先生出来散步——我就是这样见的。

我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家,是我久已仰望的人物。但因老先生年事已高,交流不便,我路过的时候,只和建峰大姐打招呼,竟没有问候过老先生。老先生后来是在临汾去世的,因为路远,当时只捎了奠仪,没有去吊唁。

说久已仰望,并不是虚言。

我父亲是蒲剧戏迷,喜欢看戏,喜欢阅读《蒲剧艺术》。《麟骨床》《意中缘》《烟花泪》《白沟河》《周仁献嫂》《岳云》这些杜波先生编撰的剧目,父亲经常用崇拜赞赏的口气给我介绍。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蒲剧艺术》杂志,经常会有这些剧目的演出动态、研究文章、剧照等,我蹭着父亲的杂志,也能经常看到杜波先生的名字,自然就十分熟悉了,知道他是了不起的戏剧家。对我而言,杜波先生就像云端上的人物,虽然遥远,但可以经常仰望。

杜先生的女儿建峰大姐,是我的同事、领导,多年来一直很关心我,可以说是很好的朋友。她知道我喜欢戏曲,就帮我订阅了《蒲剧艺术》。这杂志是赠刊,用大信封寄的。几十年了,我一直能收到《蒲剧艺术》,阅读蒲剧动态,并感受持久的友谊。这些杂志,我后来都转给父亲,让他老人家也能一睹为快。我虽然没能和杜老先生结识交往,但从建峰大姐这里,间接地感受到了杜家的书香气息和优良家风。

摄影家杜东明先生是杜波先生的次子,曾任运城市文联副主席。我和杜老师不太熟,但有过一点交往。有次一起去永济,吃饭时他表示喜欢红薯,但红薯上来后,他尝了几口就停下了。我们问他为什么不多吃点,他说,爱吃,但吃几口就行了,不能太贪嘴。这件小事让我感触很深,其适度放松的自律精神,正是我缺少的。当时,我也把它当成是杜家的家风之一。

另外一位建东先生,我没有见过。建峰大姐曾经帮我给《蒲剧艺术》投稿,编辑正是她的哥哥建东先生,算是间接交往吧。

最近,《杜波剧作选》出版,王西兰先生写了精彩的序言。序中称,一般的编剧可称“剧作家”,而顶尖级别的、对本剧种有提升并且在全国范围形成影响的剧作家,就应称为“戏剧家”。我对王老师这个评价是很认可的,杜波先生编撰的几出剧目,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过重大影响,提升了蒲剧剧种的实力和水平,确实是蒲剧界的经典。和现在一些所谓的编剧相比,杜波先生也是站在云端上的人物。

我爱看戏,却不喜欢大部分的新编戏。幸好,很多新编戏都是演演就完,不会长期讨人厌。真正的好戏,必须经过舞台的考验、观众的考验、时间的考验,演多久都不会过时。能把新编戏演成传统戏的,才算是好戏。

而我关注的是,老一辈剧作家是如何工作,是如何打造经典的;除了自身的敬业精神和文化素质外,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机制,才有利于出好剧本、好剧目。

杜波先生已经去世多年,他当年的工作风范,其家族后辈和同事晚辈应该还有不少记忆,希望能够读到他们的研究文章、介绍文章,让后来者得以借鉴。

王振川/文
83045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