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古人如何预报天气变化

739 0
发表于 2021-12-2 10:12: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气象观测的记录。盛唐时期,国家实力强盛,气象观测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唐太宗时期的科学家李淳风所著的《观象玩占》一书中,曾详细介绍了当时观测风的方法:“凡候风必于高平远畅之地,立五丈竿。以鸡羽八两为葆,属竿上。候风吹葆平直,则占。”

宋代,随着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气象方面的观测活动更加丰富,观测方式也多样化。南宋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首创天池测雨、竹器验雪等方法。明清时期,建有专门的“观象台”进行比较专业的天文、气象观测。其中著名的观象台有北京古观象台和南京鸡鸣山观象台。清代的发明家黄履庄,曾设计和制造了多种观测天气的仪器和器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建立了隶属于教育部的中央观象台,下设气象科,到1915年,已能开展24小时观测。

不过因为历史的原因,到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气象观测停滞不前。我国为数不多的气象观测站也一度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直到1918年,从哈佛大学毕业的气象学博士竺可桢回到国内,中国的气象研究才正式走出独立研究的道路。1927年,竺可桢在南京北极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气象台——北极阁气象台。他在这里开展了现代意义上的气象观测,几年后,北极阁气象台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自主天气预报。后来,北极阁气象台涌现出涂长望、赵九章、叶笃正、陶诗言等一批气象科学家。他们为新中国的气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北极阁气象台也成为中国近现代气象发祥地。

韩淑云/文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