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虽说鸡、鸭、鹅总是作为“三大家禽”被人们一同说起,但同类相较,终归是要有一个更加出挑,如古代祭祀所用的三牲,鸡当中唯有佼佼者“翰音”(红色羽毛、健硕肥美的公鸡)勉强入得了席面,鹅便仿佛格外受到偏爱,到了明代,甚至成为上等酒席的必备菜肴,甚至于一度有了“无鹅不成宴”之说。
为何是鹅能得此殊荣呢?一说这与魏晋那位爱鹅成痴的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相关典籍记载,王羲之极是喜欢养鹅,甚至到了见鹅便要看、便想买的地步,李白《送贺宾客归越》诗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诗中化用的是王羲之以墨宝向道士换鹅的典故。传闻中,他的书法能达到如此造诣,功劳便要归于对鹅的仔细观察,他不仅从鹅仰颈戏水当中悟到了笔法走势与腕力运功的真谛,还将对鹅叫声和神态的体悟融于书法当中,形成了飘逸有力的笔风。
也有人认为,王羲之爱鹅与同时代兴盛的道教有关。
陈寅恪于1933年撰写的《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从宗教信仰的层面指出,王羲之为天师道世家出身,曾“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换鹅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观察,还是为了吃,以达到滋补身体之功效。
众所周知,在那个时代,风流名士们是有食用丹石的习惯的,而鹅在道教思想里位置极为特殊,一来因其体态优美洁雅,貌似仙鸟,因此被看作是体内怀有仙气的禽鸟;
二来因为鹅肉质肥美,营养颇丰,被认为是能够解除丹毒的上品佳肴。
因着这一文化认知观念,鹅在后世自然拥有了鸡鸭等家禽所无法比拟的尊崇地位。
关静/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