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文学 马泉沟柿挂美咂啦(下)_散文_师存保

发布时间 2024-11-22 17:51:11

安全小贴士:以各种理由收取费用(押金、服装费、报名费、充值卡等)均有诈骗嫌疑,请提高警惕。

详细描述

标题: 马泉沟柿挂美咂啦(下)_散文_师存保

看柿挂,说柿挂,马泉沟的柿挂可是有年头啦。随着柿饼加工设备的不断改进,也见证着马泉沟柿子产业化的发展历程。看着他们一个个操作机器,一个又一个柿子皮削的又好又快,那驾轻就熟,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不由回想起小时候家里旋柿子的情景。一家老小挤在灰暗的煤油灯下,起柿子蒂,拨柿子瓣,用铁片打制的手工旋刀旋柿子,搖着木制小车旋柿子,然后提着筐到门前掼柿子。白天下工偷空干,晚上加班加点干。即使后来村里扯了电线,安了电灯,旋柿子,掼柿子都还是尽乎原始的办法。为赶好天气晒柿子,最紧张时,差不多整夜整夜的连轴转。一颗柿子从树上摘下来时,就要择好可以挂住的细枝,我们叫柿拐。然后手提肩扛担挑运回家。从山上弄回葛条,在水里浸泡软了劈成条,绑成串,把旋好的柿子一个个寻着柿拐套在葛条上,我们叫掼柿串。待那一串串柿子风吹日晒,三翻三凉,翻来倒去,直到捂上霜,一个柿饼不知道要过多少次手。现在机械化也只是减轻了旋柿皮这个环节的工作量。难怪柿农们说,做柿饼太费工了。老天不打搅的话,能挣个辛苦钱。老天不赏脸,没日头晒的柿子坏了,还要赔本呢。杨天平给我说,他家200多棵柿子树,能晒两千多斤柿饼,也就只能赚上三万多块钱。想想先前,看看眼下,我在心底里感慨,老百姓挣几个钱真的不容易呀,纯粹就是用下苦功夫熬时间换来的。

问还有没有人用老式旋皮刀的,他们说有,但很少有人那样干了。果真不假,我们一行人转着转着,就转到了一座老宅院里,只见一位老太太正用的就是先前的那种刀,她手摇着那架陈旧的旋车,轮子上扎着个柿子慢慢转动着,柿皮缓缓落下来。看她悠然从容的样子,问她多大年级了,回说八十多了。问她一天能旋多少个,她笑笑说,不知道。又问这个旋法有多少年了,她说打她记事,老辈人一代一代都这样,这几年才有了机器。

看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人。他叫杨光斗,就是这马泉沟村人,早年就开始水化柿的发展和推广,因为他是县果品公司的技术骨干。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认识的,他去过我家。当时他见我在育山楂树苗,就极力推荐水化柿,要我育苗。后来还给我拿过水化柿树的接穗,多次给我讲过水化柿的故事,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水化柿的缘由。他说:“马泉沟的水化柿种植历史约有1300多年,柿子无核,做成的柿饼撕成几绺放入水里,不一会就化成了汁,很快溶于水中,所以称其为水化柿,并且以马泉沟为最多,人们也叫马泉沟水化柿,这是平陆县独有的国内柿子树珍品。”我向几个村民打听杨光斗,他们说老人家早都不在世了。

我们边走边看,走到半坡一个场院里。在这里遇到一个壮年小伙子,与他交流起来,甚是健谈。我又问起杨光斗,他说就是他的爷爷。我说,你爷爷可是推广水化柿最早的人,曾专门写过一个小册子,大力推广水化柿。他满怀深情向我叙说了他爷爷为了水化柿的一些往事。看着当下村里到处挂满了黄灿灿的柿挂,回想杨光斗老人的无私奉献,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真实写照,看那一棵棵风中正泛红的柿树,仿佛是杨老先生高大的身影。

村干部给我说,马泉沟水化柿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年土地实行责任制前,马泉沟一户大概只有几棵柿子树,责任制后农民有了自主权,水化柿树一下子发展到每户十几颗、几十棵。柿子多了,对外销售量不断增大,水化柿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当然,村民的收入也很可观。这个发展期,杨光斗老先生功不可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时任书记苗顺国提出“赏条山红叶、品水化柿饼、游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通过办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更使“水化柿饼”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市场火爆,一时成了紧俏货,尤其是打开了网络通道,进一步扩展了市场。现在该村栽植少的户也有100多棵,一般人家都有200多棵,多的户达到300多棵。从原先的道路旁、地埝边、地埝根、荒坡荒沟里,扩展到了好地,成块,成片。现在全村水化柿种植面积将近1000余亩,年产柿饼4万多公斤。同时生产柿子醋、小杂粮等特色产品,每年可为农户增收150万元左右。一些柿子大户,每年仅柿饼收入在10万元左右。

马泉沟村党支部、村委会以“产旅融合”模式,对以往水化柿品牌宣传碎片化进行了有力整合,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 统一销售,生产环节严格要求,销售运营严格把关,着力维护品牌的美誉度,努力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发展“农家乐”、“乡风民俗”等项目。我们在村民杨东占家的农家乐吃饭,只见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端上来的饭菜全都农家特色。馒头是柴火灶蒸的,麦是自家地里收的,面是村里石磨磨的。菜在门前菜园摘,鸡自是家养……饭桌上的鸡肉鸡蛋和各样蔬菜都格外适口。吃饭期间,看见有不少人进来就餐。主人告诉我们说,文化旅游节时,这里每天能接待300多人。远处有内蒙的、广州的、重庆的。最多时村里一个月来的游客差多上万人,可红火哩。
离开马泉沟,车行在盘山公路上,远望这个分布在山坡之上的小村,有旧院落,也有所新房子,家户院旁、门前、路边,除了树冠很大的柿子树,还有多处竹园,全都长得翠绿茂盛。柿树极耐旱,而竹子却需要水。由此,我又想到了长命河,马泉沟流淌的是中条山深处长命河的水。这水,这山,肥沃了马泉沟的土地,丰硕了马泉沟的植被和物产,生长了独有的水化柿。有人剪了这里柿树枝芽去嫁接,也有人移栽小柿树,离开这马泉沟,结的柿子却不那么甜也不水化,竟这样神奇!正是这一方好山好水好风水成就了独特的马泉沟。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汽车上到坡顶,我们俯瞰马泉沟村,正展开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卷。深秋的阳光下,一处处柿挂子形成一道别样的好风景,呈现着农人们辛勤劳作收获,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每一颗柿子都浸透了阳光的味道,氤氲着土地的深情,人们在品尝这份甜蜜的同时,也一定会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乡村的魅力。
夕阳的余晖洒在马泉沟村,整个村庄都被染成了橙红色。排排柿挂在霞光中愈发显得明艳动人,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小山村的故事。那故事里,有汗水,有欢笑,有对生活的热爱,更有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2024年11月7日

作者简介:师存保,1950年出生,1973年参加工作。公务员,现已退休。



私信、微信、打电话联系!

联系人

社区1号

私信、微信、打电话联系!
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