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文学 当年炒面满嘴香_散文_吴慧斌

发布时间 2024-12-04 17:35:26

安全小贴士:以各种理由收取费用(押金、服装费、报名费、充值卡等)均有诈骗嫌疑,请提高警惕。

详细描述

标题: 当年炒面满嘴香_散文_吴慧斌

每次在外面吃饭,多数情况下最后都会要一小碗炒面,仿佛不吃就如没吃饭似的,肚子空虚不实在。炒面端上来的时候,又不由的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在饭店吃肉炒面的情形,那情那景浮现心头,思绪飘回到曾经的岁月。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在那个时候,物质资料匮乏,大部分家户都不富裕。稍大点的孩子都在放学后或放假期间要么提着筐割猪草要么农忙季节跟着大人去地里干活。不像现在,机械化程度高了,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生活安逸幸福,吃穿无忧,也不需要去地里帮助大人干农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各家各户除在自家责任田种植粮食外,大多都会再承包队里数亩土地,种上棉花。从栽种,管护,打掐,施肥,喷药,采摘,晾晒,售卖,期间辛苦自不必说。我们孩子也跟着大人在地里跟着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两行棉花地膜中间还会套种甜瓜,以便增加收成。

记得有一年,我大概十二三岁,恰逢暑假,甜瓜开始成熟上市的季节。虽然长势喜人,但家家户户都种,以致瓜满为患,瓜贱难卖,会做生意的每天采摘一点去卖,不会做生意的只能等着别人来收。好不容易村里来了一个外地客商来收甜瓜,我家也跟周围村民一样全家齐出动,到地里给人家摘甜瓜。我不懂生熟,专拣个头大的摘,却不知道做了错事,摘了好多生甜瓜,好说歹说,再便宜人家都不收。看着一堆生甜瓜,无奈之下,打着鸭子上鸡架,我和不会做生意的父亲只好硬着头皮一人骑了一辆自行车,车后放一个篓子,听说临县河津好卖,就骑车去了河津。一路汗流浃背的到了河津县城,集市上到处都是卖甜瓜的人,比来来回回过往的行人都多,其间也有同村几个村民,都说不好卖。熟甜瓜都不好卖,何况半生不熟的?好在我们不论贵贱,只要有人买再便宜也卖。总归最后还是处理完了,已是下午三四点了,肚子早已饥肠辘辘的叫唤了。

是饿着肚子回去,还是吃饱了再回去?要知道我们早上也只喝了一碗汤没顾上吃饭就去了地里,何况河津县城离家足足有四十多里路。父亲看着我,最终还是做出了“英明”决定,不管卖多卖少,吃饱了再回。

父亲带我去了临街的一个小饭店。那时的饭店都比较小而简陋,环境卫生也差,那时也是囊中羞涩捉襟见肘,哪敢像今天一样要菜要汤,只要了两大碗肉炒面。也许是第一次在饭店吃炒面,加上饿急了,端上来的炒面散发的香味诱惑着我敏感的嗅觉,我真切的听到肚子一阵轱辘的叫唤声。用狼吞虎咽形容我和父亲当时吃饭的情形一点都不夸张。低着头根本顾不上说话,只管大快朵颐,不一会儿风卷残云般见了碗底。擦擦嘴角的油汁,意犹未尽,似乎都忘记了炒面到底是啥味道,只觉得香喷喷的好吃。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我,我想父亲肯定看穿了我的心事。感谢父亲又一次作出了“英明”决定,我和父亲又分吃了一碗,才觉吃饱了吃好了吃美了。回家的路上,夏风习习,空气中都是甜蜜的味道。交谈中我才知道,卖的甜瓜钱还不够今天的炒面钱。父亲笑着说不管咋样,落个肚圆。

长大后无数次的去饭店,生活水平也渐渐提高了,桌上的饭菜也逐渐丰盛了,可面对桌子上的珍馐佳肴,我也只是象征性的用筷子夹几下,却再也吃不出当年肉炒面满嘴喷香的幸福味道了。

岁月如长河,流逝了光阴也流走了好多往事,但一些刻骨铭心的曾经却如刀刻般深深的雕琢在了心底,从未消失,长忆长念。

作者:吴慧斌,中共党员,杏坛论道,讲台谋生,不求一世闻达,只愿一生无愧。



私信、微信、打电话联系!

联系人

社区1号

私信、微信、打电话联系!
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