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4-28 17:58:21

河东风筝的源流

河东风筝文化底蕴深厚,根据河东史料记载和当地民间传说,河东风筝最早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舜帝时期,是中国农耕文明与河东农事需求的产物。

为保护稷黍免受雀鸟侵食,在鹞鹰捕捉害鸟的启发下,舜帝、后稷、敤首等带领先民最初以藤条绑扎成骨架,用麻布蒙面,用线牵引,做成形似鹞鹰的飞行物,使它在秋收时节迎风而翔,于田间上空盘飞,保护稷黍免受雀鸟侵食,河东先民们称其为“风鹞”。

这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风鹞”后又生发出与粮食有关的“要丰”之含义。汉代,蔡伦客居河东,在当地利用蒲草制纸。由于纸轻薄方便、费用低廉,人们便用纸做面料,并绘图施彩,使得纸风筝逐渐用于民俗和娱乐活动。

宋金时期,由于晋南木版年画的兴盛,人们又多把现成的木版年画粘糊在绑扎的骨架上,非常方便又好看,推动了河东风筝的丰富和发展。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剧作《绯衣梦》里,将风筝作为情感交流的引线,最早将其融入戏剧内容。

放飞风筝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在闻喜县下阳出土的一座金代古墓室壁画上,就绘有十个童男童女放飞蝴蝶风筝的情景。这是国内罕见的河东风筝娱乐活动的真实写照。在民国时期,由新绛出版发行的河东小学生教科书中,就编写有“放纸鸢”和“风筝歌”的课文。

可见河东儿童从小就接触到风筝。河东还流传许多有关风筝的民歌,内容丰富,多表现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运城市蒲剧团编演的大型蒲剧传统戏《风筝缘》,题材就来自河东民间风筝故事。

在大型蒲剧电影《枣儿谣》里,也多次展现了河东风筝的场景。

李汝珍/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东风筝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