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的变迁,记录祖国前进步伐
新中国成立时,我是个稚气未脱的幼童。70年来,伴随着祖国母亲的成长,我已届垂暮之年。70年间,我心贴祖国母亲的胸膛,聆听着母亲脉搏跳动的声响,目睹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且不说**爆炸、飞船上天、巨龙潜海、“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军事、科技的高速发展,单说我亲身经历的一些小事,心中便涌现出无限感慨。13岁那年,我考入光华完小,学校离家四五里地。开学那天,因课桌板凳要自带,父亲借了辆牛车去送我,此后,年幼体弱的我开始了人生旅程的长途跋涉,每逢星期天,来去都是步行。1958年,我到荣河读初中,学校距家十七八里,来去依然是步行。偶尔能搭坐别人的自行车,就太幸运了。那时,我对自行车产生了一种浓厚的羡慕之情。无奈家境贫寒,靠国家助学金勉强读书的我,对自行车不敢有一丝奢望。
我上高中的县城离家五十里开外,因为路途遥远,不可能每个星期都回家。但凡回家或去学校,也总是靠两条腿,常常是吃过午饭就启程,星星满天才能到达目的地,一趟就得走五六个小时。
深秋的一个星期天,回校途中突下大雨,道路泥泞、举步维艰。走到离县城还有十几里地的薛里村时,天已漆黑,我只好叫开了路旁饲养室的大门,借宿在人家喂牛的草巷里,度过了一个瑟瑟发抖的不眠之夜。爸妈得知我夜宿饲养室的事后,把给奶奶准备的棺板卖了,为我买了辆五成新的自行车。从此,我来往学校,以车代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学校毕业后,我在县城参加了工作,攒钱买了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每逢回家或下乡,总是蹬着自行车,就觉得悠闲自在、心满意足了。再往后,县城至家乡通了公共汽车,干脆是乘车来往。有次出差去太原,乘坐他人一辆“212”吉普车。早上从万荣出发,万家灯火才到太原,不到千里的路途,竟用了十几个小时。汽车行驶在颠簸不平的道路上,让人备受折磨。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家新添了3辆自行车,大儿子嫌自行车速度慢,买了辆摩托车。我外出办事、走亲戚、去机关,都是他用摩托车接来送去,比起骑自行车来,不知强了多少倍。前几年,两个儿子都买了小轿车。县城通往我家乡的公路,也由石子路改成了柏油路,来往县城只需半个小时。
如今的家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正在修建的蒙华铁路,就从我们村边通过。高铁、动车缩短了城际之间的距离,从运城到太原,只需两个小时。
每每乘车在公路或铁路上飞速行驶,我都会想起步行的年代、骑自行车的年代,进而感到飞速前进的不仅仅是车,而是这个时代!普普通通运载工具——车的变迁,记录着祖国母亲前进的步伐,见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富裕安康!
李文正/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