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5-30 09:55:44

阎敬铭之清

称官员为清官,是百姓给予官员的一种褒扬,做清官重要的是人格的修养和历练。清官清在哪?《清史稿·阎敬铭传》中的相关记载,颇有深意。

清官之清,乃清廉自守,吃亏吃苦。“处物要吃亏立身要吃苦,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这是阎敬铭在山西运城永济市虞乡镇楼上村故居前题写的对联。他任地方官时,衙署大堂后总要放一架纺机,他在堂前办公,夫人在堂后织布。有人暗中嘲笑他,他却指着棉袍,骄傲地说:“此中之絮,内人所手弹也。”就连他调任户部尚书的时候,也是布服敝车,悄悄进京。

在山东巡抚任上,阎敬铭请一位学政吃饭。桌上摆的是:青菜白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一碟烧饼。学政勉强吃了半碗米饭,回家后抱怨道:“这哪里是在请客,简直是祭鬼。”阎敬铭母亲六十大寿,他准备的也只有两斤猪肉。这事让人笑话了好多年,但他总说:“必廉乃能勤,必俭乃能廉。吾以此相士,百不失一。”

清官之清,乃严于律己,一心为民。阎敬铭工作勤勉,不辞劳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据清人胡思敬撰《国闻备乘》载:“敬铭为户部尚书时,每晨起入署,日晡而散,司员上堂取诺,穷诘再三,必尽其底蕴乃已。随身自备一册,视文牍要语伏案手自抄之。腹饥,市烧饼二枚,且啖且抄。勤劬耐劳苦,虽乡村老学究不逮。”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1877年,山西大饥,朝廷派阎敬铭去视察赈务。他穿着一身“搭链布”就出发了,还命令下属也穿这种粗布衣。到了山西,筹款调粮,奏请裁减差徭。当查明多次赈灾不力的原因后,他果断地查拿了贪官知州段鼎耀等人;以滋扰地方之罪,弹劾了礼部尚书恩承、都察院童华一伙,赢得百姓交口称赞。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虞乡县强宜庵免减差徭记》功德碑文:“天下有苦无复之,而仍忠于事上者,其农民哉!不知其忠,遂不知其苦,不仁之甚者也。孟子言王政,首以不夺农时,宽其徭役,使天下知农之利、农之乐,而世於以治。”字里行间,涌动的是他爱农悯农、体恤民间疾苦的炽热情怀。

清官之清,乃公正公开,不谋私利。阎敬铭在担任“总办湖北前敌后路粮台兼理营务”的时候,为了防止贪腐,首创了公开办公的做法——办事厅“左右中,各设长案,己与诸司环坐,昕夕治事”,即一天到晚和同僚们在一个办公室里做事。而到了户部,他“立科条”、明章程,并把这些文件公开张贴上墙,“使吏胥不克上下其手”。

据《南亭笔记》卷六记载:阎敬铭主持户部时,发现直庐(官员值班室)茶房里,放了两种点心供官员食用。他以为浪费,就下令裁撤了。这惹得同事、下属抱怨,他默不作声,从袖子里取出自带的烧饼旁若无人地吃起来。此后,再也没人抱怨。

清官之清,乃不徇私情,以国为上。阎敬铭在湖北任按察使,和两广总督官文私交甚厚。官文的一个副官强抢民女致人死亡,死者父母告到县、府,无人敢过问。阎敬铭勃然大怒,跑到总督府要人,官文推说病重,拒不接见。阎敬铭抱来被子堵在总督门口,官文无奈,只好交人。阎敬铭也不含糊,立即杖责,发落报边。

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称赞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综覆名实,居心正大”。可见他能成为清官的内在基因。(《宁波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阎敬铭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