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牛杂_散文_赵艺宏
2024年8月9日10点,我们从景德镇出发,赶赴湖北襄阳。沿途近700公里,8小时车程。路上只是休息、喝水,没有吃东西。越是接近目的地,在服务区吃点东西的欲望越是强烈。好在同车的小夏提示大家忍一忍,说襄阳的好吃的太多啦,当地有一家专做襄阳特色菜的“陈府襄阳菜”。20多年的历史,专攻本土特色菜。广告词就是:吃襄阳菜到陈府。大家异口同声问有什么特色菜。小夏不急不缓答道:不少,不少。襄阳牛杂是必点菜。千湖之省,水乡泽国,鱼虾满仓,应有尽有。于是,大家画饼充饥,胃口被吊起来。出门旅游,能够吃到当地美食,也是旅游观光的目标。襄阳牛杂,襄阳地方菜,除了想象,自然多了一份期待。车速加快了。俗话说“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而生在华中腹地的襄阳人则是米面均食。一个外地人初次来到襄阳市,进到饭店,看到广告牌上的菜谱或拿到菜单,
会发现当地把面和粉是捆绑在一起的。无论牛肉面,牛杂面,豆腐面,猪血面,酸菜面,或牛肉牛杂双拼面……都要斜上一杠,加上“粉”字。这一个
字就凸显了襄阳人的饮食特点。这种把面和粉连在一起,既是对食客选择的态度也是地域饮食文化的照应。
到了目的地,我们停车,进店。一层是个门头。是上二层的过道。墙上有各种招贴画。其中,襄阳牛杂的招贴画很是醒目。人在一层扑面而来的是麻辣
味,肉香味,拾级而上,到了二层,饭店是满满的人。匆匆一览,每桌上都有一锅牛杂。人声鼎沸,一口热辣,欢声笑语。
当天的服务生是个二十岁左右的男生,点菜或上菜过程中不停介绍着饭店的各种信息。热情,好客。左右逢源,激情四射。比如他说,如果问一个襄阳
人最能代表襄阳特色的面食是什么,那答案绝对是牛肉面、牛杂面,而相应的,下饭菜的心头好必然是牛肉锅、牛杂锅。比如他又说,陈府襄阳菜的
“镇店之宝” 就是襄阳牛杂,所用配方前后经过数十次改良,味型富有非常鲜明的老襄阳特色。菜品特点是汤色红亮、麻辣鲜香、祛寒除湿、回味悠
长,是一道老少咸宣的地方美食,深受家乡父老和广大游客的喜爱。到后来,服务生又介绍了鱼米之乡的新菜品黄焖鱼头。我们只是点头或者呼应:好
的,好的。
盛满襄阳牛杂的是一个白瓷盆。口大,瓷盆两旁是对称的突出部,方便端举;瓷盆下面有燃气灶,保温加热。牛杂的份量很足,样品众多——有牛肚、
牛肠、牛头脸、喉管、牛黄喉……切的形状有宽,有窄,有长,有短,菜品在盆里就像堆了个小丘似的。牛杂红红的,汤色红红的。点缀着绿绿的香
菜。转眼,牛杂锅就咕嘟咕嘟响开了。热气腾腾。香气弥漫。吃着的是牛杂、散发着各种调料香,到嘴里的起先是麻辣,其次是肉香,再次是浓郁的回
味。烹调的层次分明,醇厚浓香。一筷牛杂,连同红亮的汤汁放进碗里,搅进米里。米饭的颜色就变了;再一筷牛杂,或再添些其他菜类,搅拌米饭,
碗里的米饭就染成更深的颜色。米饭的味道就变得浓郁了。一连添了几次米饭。印象中,第一次吃牛杂,是在夏县老家的埝掌镇,我和哥哥、弟弟随父
亲赶集,卖家里的一棵50多年树龄的榆树,为我们储备学费,树卖了70元。看到街上有卖牛杂汤的。父亲给我们兄弟三人各要了一碗牛杂汤,泡着家里
带的馍馍,吃完后又各添了一次汤。父亲没有要牛杂汤只是看着我们吃,却比我们还高兴。结账时,也不知道是给我们说还是对买牛杂汤的师傅说,这
次咥美了。那时候,改革开放初期,吃肉少,肚里没油水。吃什么都香。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普遍偏向清淡饮食。不过,今天饿了,顾不得讲
究。什么好吃吃什么。这里需要提一句。今天还有一道菜叫襄阳炒薄刀。所谓炒薄刀的制作方法,据服务生介绍是由发得很有筋道的粗面,蒸上15-20
分钟,然后用特殊的工具把面压成1/3小拇指粗的面条,配上黑木耳等食材,和切得很细很长的胡萝卜丝,很嫩的肉丝以及红、青番椒丝,炒制而成。
吃到最后,意犹未尽,把盘内炒薄刀剩余的食材倒进牛杂锅里煮火锅一样吃。自此,餐桌上的几个菜被一扫而光。
吃完饭,登记住下。我们又开车赶往襄阳古城看夜景。由北门入城,古城北街灯火通明,游人如织,街铺如林……其中,夹杂着一些饭店,门店不大,
认真看时,大都是卖牛肉面或牛杂面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食客不断,生意红火。这一刻,无限感慨:美景尽收眼底,美食大快朵颐;珠联璧合,如
此和谐。这不就是游客旅游观光过程中赏心悦目的二重奏嘛?
华灯初上。我们出了临汉门,到了江边,在广场上购买了几盏孔明灯。各自在未打开的灯罩上写上祝福,点着蜡烛,孔明灯慢慢打开,热气膨胀,渐渐
离开了地面。我们虔诚地双手合十,望着孔明灯徐徐升起,升高。<br>标题 : 襄阳牛杂_散文_赵艺宏<br>发布位置 :<br>联系人:风雨狼<br>手机号:襄阳牛杂<br>微信:襄阳牛杂<br>
<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