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外加剂风云突起
《万荣外加剂风云突起》万荣外加剂产业已进入万物肃杀的秋天。2018年,我在万荣县参加外加剂大会时,听企业家们谈到“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发展的火焰山。
不过,几年前听他们谈“三座大山”,我还能感受到他们的不屈与乐观。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十分艰难,仍充满希望与期待。好像疫情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是现在,他们在彻骨的寒冷中,似乎都意识到:市场的冰山,才露出小小一角。随着房地产萎缩,大基建退潮,外加剂产业面临的有可能是长期的萧条。
融资的高山,现在没有了。但具讽刺意味的是:以前是企业贷款难,现在是银行把贷款往手里送,企业却不愿意要。因为,生产的外加剂卖不出去,卖出去也要不回款,资金流不动,光付利息,这沉重的包袱,就能将企业一步步拖垮。
转型发展的火焰山,更是把一些外加剂企业放在火炉子上烤。由于不熟悉新的产业,有些转型企业在探索中,耗光了过去的积蓄。深不见底的转型陷阱,还在吞噬着新增贷款。其进退两难之苦,甚至可以用“痛不欲生”来形容。
那么,面对人生的秋天、市场的冬天,万荣外加剂企业应该是当机立断,停业止损?还是应该咬着牙坚持,等待另一个春天?通过多方面采访,我从市场大势、技术走向、自身出路几方面,谈点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说市场大势。
经过等待、失望、绝望、期待,多数企业对于市场大势,都已经有了个客观的判断。这就是: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基建狂魔”,用几十年时间,就创造了人类建筑工程的奇迹。不仅民居环境得到彻底改善,我国公路、铁路、水电、机场等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在这个过程中,万荣人抓住机遇,收获颇丰。也作为建设者,值得骄傲。
但是,天下大势,皆是盛极则衰,否极才能泰来。
目前的形势,是中国大基建高潮已经过去。万荣外加剂企业与整个建筑业一样,都面临市场需求的大幅下滑和萎缩。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内,外加剂市场都会十分低迷。这就形成“零和博弈”,即:蛋糕越来越小,要切分,势必有人笑有人哭。这也像挖山,山就剩下那么大,已成规模的巨头企业,是用铲车挖。万荣外加剂企业因为没有联合起来,像一个个“散户”,是用铁锹和小平车参与竞争。
由于竞争乏力,每有项目招标,万荣外加剂企业只能靠互相压价,试图分得一杯羹。即便夺标,也近乎零利润。这种水枯湖干,像鱼儿一样在干渴中生存的处境,让一些企业家在厌倦和绝望中,都选择了把企业交给儿子,不想看,也不想管。
子承父业的二代企业家,又是怎样想的呢?有位侄子辈企业家悲观地对我说:“叔,您写《万荣外加剂发展史》,这应该。但我想说,这只是我们父辈创造的一段历史,很辉煌,但没有未来。我现在所做的,其实是给老爸收拾烂摊子。揽点活,勉强维持。再是讨要外债,减少损失。哪天实在撑不下去了,就彻底关门。”
可是我发现,所有对未来感到绝望的企业,都是目光向内,只是从国内市场竞争看未来。有个别跳出圈外,到国外打拼的万荣企业家,则悄悄告诉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说:“出去后才知道,中国这几十年,基建规模在全世界绝对是独一无二。其他各国,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基础设施都很落后。这种落后,恰恰是机遇。也就是说: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这些国家经济一旦好转,条件一旦具备,肯定要补上大基建这一课。所以,万荣外加剂未来的主战场,肯定在国外!”
其次说技术走向。
回首40年,万荣外加剂一步步走向辉煌,是因为抓住了技术革命的几个关键节点。在微沫剂、木钙减水剂、萘系、聚羧酸减水剂之后,万荣人还能抓住哪些革命性技术,再次把握先机,实现群体的强大呢?
之前,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王栋民曾谈到一个知识点:聚羧酸之前,混凝土外加剂的分子结构,都像筷子一样,是直线结构。聚羧酸的分子结构像梳子,是由主链和侧链构成。那么接下来,混凝土外加剂会沿着哪个技术走向,继续进化?
王栋民说:聚羧酸分子结构的演变,会在梳子的众多齿条上,不断分裂出毛刺,毛刺生毛刺,最终变成球状结构,粘附力越来越强。但再变化,也是在聚羧酸范围,进行局部的、细化的改良,不会出现突破性质的技术变革。也就是说,几十年来,中国搞了那么多建筑,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场景、技术要点、常见问题、研发空间,我们都经历过了。混凝土需要的外加剂技术,几乎能看到尽头。万荣人再想像以前一样,靠引进萘系或聚羧酸这样的革命性技术,抢占市场先机,已经没有可能。
万荣籍专家、北京建筑大学王琴教授感叹说:“从梳子状到球形,虽然仍在聚羧酸范围内,但每一个细微进步,都意味着竞争高度的提升。可惜对万荣外加剂企业来说,靠购买或者联合研发,已经难以获取核心技术。因为,从建筑科研单位改制而成的外加剂巨头企业,几乎垄断了技术创新的主导权,他们不可能与外人分享技术,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再从个体科学家看,以前他们与万荣人合作研发,是不懂得自己经营的好处。现在,所有善于创新的科学家,都有了商人的脑瓜子。他们研发出有价值的技术,都是交给自己开办的工厂生产,不再廉价出卖。”
技术的尽头显而易见,购买或合作此路不通。万荣人又该怎么办呢?王琴教授给我找来她的3个学生,分别是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共同为万荣外加剂企业寻找技术出路。这几个“少年科学家”语出惊人,他们提醒说:“既然做外加剂,为什么只盯着混凝土外加剂的圈子,把自己困死呢?建筑材料是一个门类繁多的大家族,比如大量废弃的石膏,要化废为利,重新加工成墙板、吊顶装潢材料,就需要石膏外加剂;用废弃的木屑、树皮、干草等,合成门框、窗户、木板等建材,则需要木质纤维外加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少年科学家们告诫说:“转型发展风险很大,外加剂技术前景光明。万荣外加剂企业不需要改变赛道,只要从混凝土中跳出来,就是一片新天地!”
最后说自身出路。
不论市场大势,还是技术走向,都没有绝境。但应注意的是:万荣外加剂企业能否在国内市场不利的环境下,开辟出一条国际新路;能否在技术来源枯竭的困境中,向建材外加剂的新领域进军,出路在于自身观念和素质的更新。
客观讲,万荣外加剂第一代企业家,大多数是农家子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当年创业成功,是凭着胆子大、能吃苦、争第一的万荣精神,又赶上中国大建设的历史机遇。但由于起点低,除了少数胸怀大志的企业家,多数人创业都是想多挣点钱而已,没有长远志向,没有企业理想和干大事的格局,没有想着干成一个百年老店或头部企业。这种局限性,使企业发展在后劲方面,便出现先天不足。
二代企业家因为家庭条件好,受教育程度高,眼界和格局大有提升。但作为富二代,他们又缺了父母打天下那种吃苦拼搏的万荣精神,有的根本不喜欢管理工厂,不愿意接班。更加致命的,是受家族企业局限,管理团队里,几乎没有能够开拓国际市场,能够开辟技术新路的高端人才。再加上现在的市场规则,和原来也大不一样。这就导致面对像泥石流一样席卷而来的市场寒流,那些上市公司如中流砥柱,岿然不动。万荣外加剂企业则像漂浮在洪流中的一片片树叶,任由命运摆布。
所以说:决定万荣外加剂企业最终出路的,不在外部,而在自身。
看着万荣外加剂企业有出路,却迈不开步的艰难处境,我曾请教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理事长姚燕、秘书长王玲:“你们了解全局,像万荣企业这种状况,在竞争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未来还有希望吗?如果不行,大致还能存活多久?”
王玲笑着安慰我:“您放心,就是那些巨头企业倒下,万荣企业也倒不了。万荣的企业家,聪明着呢。他们应变能力强,再是船小好掉头,别担心。”
不过,说到万荣企业家因为自身局限性,给企业发展造成的历史性制约,姚燕和王玲都是不胜感慨,觉得十分惋惜。
姚燕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与万荣外加剂企业打交道。当时,她作为同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被分配到国家建材科学研究院。她还作为吴中伟院士的助手,参加过山西城南化工厂的技术鉴定会。
几十年来,她亲眼看到万荣人在全国赛道,先是抓住机遇、一马当先;继而内劲不足、竞争乏力;后来短板出现,逐渐落伍。
姚燕感叹说:万荣人起步那么早,却没有一家举足轻重的大型上市公司。出现这种历史的遗憾,从自身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发展的早期,万荣业务员队伍过于庞大,鱼龙混杂。有的业务员只顾利润,忽略质量,给万荣企业及产品形象,造成很难消除的负面影响。虽然在后来,万荣有许多优秀企业家,靠质量和信誉取胜,重新为万荣企业赢得市场信任。但前期影响,却在关键性的发展时期,导致万荣外加剂企业被边缘化。其结果,就是与许多重量级合作伙伴、重大发展机遇擦肩而过。其教训十分深刻!
二是万荣外加剂企业一起步,就与全国一流科研院所、著名专家合作,实现了一次次的产品换代,技术领先。这种意识本来十分超前。可惜,在“借脑”发展的过程中,万荣外加剂企业没有变外力为内劲,奠定自己的科研实力。所以,当厦门科之杰、南京苏博特等原来的科研院所,转型发展为混凝土外加剂生产集团之后,万荣外加剂企业面对竞争,便显得创新能力不足,应对乏力。
三是万荣人敢想敢干,聪明勤奋。但在合作方面,却有一种奇怪的“排异性”。从世界著名企业的壮大规律看,基本上都是不断整合,不惜代价收购竞争对手。万荣外加剂企业却是一边成长,一边分化。好不容易积累到一定规模,业务员、技术员竟然一批批离开,另起炉灶。万荣人这种争强好胜,喜欢自己当老板的个性,把好企业一遍遍拆分,派生出一大堆小企业,却没有产生一家巨头企业。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秘书长王玲,跟万荣企业家打交道几十年,对这个群体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有着深刻的了解。时至今日,她还记得:在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原理事长黄大能的寿宴上,万荣企业家郭忠义,带来一个大花馍。虽然价钱不高,却带着浓浓的家乡味,让黄大能先生和所有来宾都眼前一亮,非常感动。
王玲说:万荣企业家真诚厚道,很重感情。他们对于同行业竞争,不是排挤打压,而是热情帮忙。有时候,这种帮忙都到了无原则的地步。比如,国家提升标准,要淘汰落后企业。万荣人竟然把本企业的检测报告借给老乡,帮他过关。你看他们关系这么好,让他们五指成拳,合成一家。他们又都尴尬地笑,从骨子里不同意。
王玲把万荣人的这个特点概括为“帮而不合”。她回忆说: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成立以来,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理事会,几乎都是由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独家承办。2008年在运城召开的全国第11届理事会,却是由山西黄腾、凯迪、桑穆斯、黄河新型4家企业联合承办。并且,4家联手竟然井井有条,办得非常成功!
对于万荣企业家,王玲就像对待娘家哥哥一样,说起来是那么的亲切、疼爱。她说:面对未来的市场格局,我真切希望万荣企业家能团结起来,不要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中国混凝土外加剂的大家庭,离不开万荣人!
【出处】孙满仓编著的《万荣人的争气歌,又名《争气长歌一一万荣外加剂发展纪实》第十二回。<br>快报标题 : 《万荣外加剂风云突起》<br>发布位置 :<br>联系人:董仰峰<br>
<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