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0-4 10:05:01

《资治通鉴》司马光_人物故事

历代史学家称《资治通鉴》为:“帝王心术,官场春秋,从政密典,史家绝唱。”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史学两座高峰。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出生于河南光州光山,其时父亲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故起名光。他7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后随父亲出任利州转运使时,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手持利剑扎进巨蟒尾巴上,使巨蟒滚落到栈道下边深壑里。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20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他向朝廷上书,请辞华州判官,改任苏州判官。父母相继去世后,司马光悲痛万分,和兄长司马旦扶灵柩回到夏县后,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服丧5年,他闭户不出,潜心读书,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寂寞,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其中许多论述成了《资治通鉴》“臣光曰”的内容。



— 运城故事 —

司马光除服后,出任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后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被举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因拥立英宗继位有殊功,被朝廷进升制诰。他却坚辞不就,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任司马光龙图阁直学士,仍留任谏职。司马光因对谏官彻底失望了,借机连上三状,要求不当谏官,英宗批准他免去谏职,仍进龙图阁直学士。

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通志》进呈英宗。这部书从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英宗看后大为赞赏,诏令司马光接续《通志》往下编修,同时设立书局,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作为自己的助手。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经欧阳修极力推荐,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此时神宗重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两人发生严重分歧。在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连上5封札子,自请离京。



— 运城故事 —

神宗见他态度坚决,让他以端明殿学士管理永兴军(今西安市),后到许州任职。熙宁四年(1071年),他又请求改任为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编纂史著,自此15年不问政事,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资治通鉴》。全书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凡1362年的史实一目了然。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清代王鸣盛也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司马光一生勤勉政事,刚正不阿,敢犯颜直谏,面折廷争,被称为社稷之臣。神宗曾感慨地说道:“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神宗去世后,67岁高龄的司马光担任了相职,尽罢新法,元佑元年(1086年)与世长辞,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噩耗传出,“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在灵柩送往夏县时,沿途“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宰相,能得到民众这样广泛真诚的悼念,历史实属罕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资治通鉴》司马光_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