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0-26 12:08:45

虞坂即盐坂、即青石槽所在地


虞坂古盐道

“报告”的第二部分云:“广义的虞坂——颠軨坂,由运城盐池东北隅起,东南行至古虞城,再折南直至茅津渡,应为35公里。”

“狭义的虞坂——颠軨坂,系以古虞城亦即大体以中条山为界,分别指古虞城以北(中条山阴坡)为虞坂,以南(中条山阳坡)为颠軨坂”。“狭义的虞坂(盐坂),由盐池东北隅东南行至
古虞城,长10余公里。”“狭义的颠軨坂,即由古虞城南行,大概循当今209国道一线,经軨桥(一作峤)村、傅岩,直至茅津渡,长20公里。”

笔者认为:颠軨、虞坂无广义,也无狭义。颠軨即軨桥,軨桥“在傅岩东北十余里”。虞坂即盐坂即青石槽所在地。

“报告”有意或无意混淆“颠軨”与“虞坂”这两个明确的地理概念,随意变更和延伸“颠軨、虞坂”在地域上的准确界限,使原本清楚的历史问题复杂化,不仅给今人思想上造成了混乱,而且
误导后人,贻害匪浅。

大家知道,“坂”同“阪”,所以有些文献将“坂”写作“阪”。《辞源》释:坂,“山坡,斜坡”。虞坂即盐坂,这是三千多年来,也即虞国有史以来,当地人对自今“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
东南至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经中条山一段古道的专称。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版《解州全志·平陆县·古蹟》,不仅列有“虞阪”条,而且附有“虞阪图”。

虞坂古盐道

“虞阪”条下曰:“虞坂,一名盐坂,在县东北七十里,《战国策》伯乐遇骐驥困盐车处。

《水经注》虞城北对长坂二十里许谓之虞坂,今名青石槽,在车辋谷、二郎谷之东北”。此处所说的“虞坂”或“青石槽”,“在县东北七十里”,是相对于金兴定四年所筑的平陆县城而言。

从历史的角度看,虞坂称“盐坂”,实与“盐道”有关。称“青石槽”与盐道在形成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工程和其所具的地质条件有关,即在明正德八年御史张士隆凿石开槽、扩宽盐道、得通
盐车之前,虞坂盐道并无“青石槽”之称。

2002年10月,笔者曾对盐道进行过全程踏查。虞坂盐道的地理位置:在今平陆县城(圣人涧)北23公里的中条山北麓,是历史上河东盐池,自开发以来将盐运往中原的主要通道,现仍
名“青石槽”。

虞坂古盐道青石槽下段路面

盐道从今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西北的坪头铺下山,经“平怨地”、“儿女洞”、“锁阳关”、“青石槽”、”伯乐识马处”、“小鬼额头”、踏“三迭浪”、“猴儿牙茬骨”,避“大石斜”、过“胶泥洞”、“十
八盘”至今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山底,全长约7000米。

沿途山势险峻,坡道盘曲。现存路面宽2至4米,大部分路段保存完好,从“锁阳关”南200米至“小鬼额头”下150米,长约3500米的盐道就开凿在陡峭的石崖边上。

其开凿的过程是:先将石崖顺边从顶往下切,切到一定深度,顺山势削出一个六七米宽的斜坡面,然后将此坡面下凿成槽,槽底宽2至4米,上口宽5至7米,在槽的外沿,即临沟的一
面,是蜿蜒崎岖的护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青石槽”路段。


虞版三跌浪路段

废弃后的虞坂青石槽下段

盐夫所称的“三迭浪”、“猴儿牙茬骨”等难走路面也主要分布在这一段。现在,我们还可以清楚看到虞坂古盐道在不同时期开凿时所留下的痕迹,以及当年盐车行走车轮碾磨形成的槽痕。

难怪元代诗人元好问当年过“虞坂”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虞坂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蹟深一尺,当时骐骥知奈何?千古英雄泪横臆!”。

从“小鬼额头”下100米至山底多为泥土路段,虽坡度较缓,但仍盘曲迂回,路途艰险,且没有像”青石槽”路段外侧一样的护堰。虞坂“青石槽”中段,原设有关卡,在山峰之间砖砌一洞,
俨似门户。关门阳面上额石刻“古锁阳关”。

虞板古盐道”锁阳关“南门入口

两边对联曰:“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亭亭罗保障北护虞州”。关门阴面右下立石:“虞晋分野,平安通衢”,署“大明洪武四年(1371)六月河东卫戍使重建”。说明当年由虞国人最先开
凿、最先践行的虞北通道——虞坂盐道,在晋“假虞伐虢”之前,虞国已在此设关。关里关外均由虞军把守。

所谓“虞晋分野、平安通衢”,只是后世立石人对晋“假虞伐虢”之前虞晋分野的假托。并不像“报告”所云:绝对是“关北属晋,关南属虞”。说明此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晋军有
可能推进到关北任何地段,直至虞坂,但非经虞国同意,难过此关,这就是“虞晋分野,平安通衢”,在此的真正含义。


虞版古盐道“锁阳关北门入口路段

“报告”把此段路程南端延伸至古虞城,说成是“狭义的虞坂”。并引《穆天子传》“戊子,至于盬(盐池),己丑,天子南登于薄山、颠軨之隥。乃宿于虞。”为证。

众所周知:《穆天子传》是一部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作为学术考证,不足为凭。况即便以此为据,并不能说明虞坂也包括颠軨。

假若当时周穆王真的南登于薄山、颠軨之隥,也完全有可能在领略了颠軨风光之后,而“乃宿于虞”。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版《解州全志·平陆县·古蹟》所附“虞阪图”描绘的内容,恰恰与笔者实地踏查的结果相吻合。

乾隆版《平陆县志》上的“虞坂图”

此图以瞬间特写手法,描绘出:虞坂自上而下,山势险峻、坡道盘曲,盐道上驴驮马载,车马喧嚣之景象。

图上绘盐夫7人,驮队3支,盐车3辆、驴、马8头。全图构思巧妙、布局合理。看图读画,似脑中过影:运盐的驮队、车辆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正自磨河村南入虞坂,通过“十八
盘”、“胶泥洞”、“大石斜”、“小鬼额头”进入“青石槽”,穿过“锁阳关”,抵达卸牛坪。

图的左下方绘有房屋、中下方绘有石桥、桥涵下正潺潺流水,桥面西边绘有一盐夫正牵着一头身驮盐袋的毛驴将要通过桥面,准备上山,桥东头有一个刚刚下山拉着空车的盐夫,恰遇
桥头一段缓坡,双手握辕,正用力拽车,此乃盐队经磨河村南之缩写。

图的中心画面:驴、马、车辆、以及驱赶驮队、车马的盐夫忽隐忽现,出没于回峰路转之间。图的左上方,在两座山峰之间,绘有一道“关卡”,“关卡”下为一石砌或砖砌的过洞,洞顶有
房屋建筑,俨然“古锁阳关”真实之写照。

由此可见,“虞坂”是专指“虞城”北之中条山北麓的二十里长坂坡而言。

虞坂古盐道

由于古盐道经此,故又有“盐坂”之称。所以说,“虞坂”即“盐坂”,即“青石槽”之所在地。其地域并不包括现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至古虞城一段,更不可能延伸至颠軨,甚至将傅岩
与茅津也包括其内。

尚若如此,虞坂与颠軨的地理界线如何划分?傅岩与茅津的地理界线又在哪里?“报告”中把几个素不相干的地理概念混淆在一起,其结果只能引起人们对“假虞伐虢”之战的在地域概念认
识上的混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虞坂即盐坂、即青石槽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