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村 生态石鹿峪
翻开永济市地图,你会发现永济最东南的村庄,其实不是土乐村,也不是寇家窑,而是位于中条山深处的自然村——石鹿峪。据《虞乡县志》记载,“石鹿峪、水峪,在陶家窑、寇家窑后峪内零散居住。踰岭隔峪俱能略志其大概方位、里数,但难以详细指示”。由于地处深山,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石鹿峪的历史和现状鲜为人知。前多年,该村尚有20余人,但近年来陆续外迁,现在实际居住的仅剩一户。
石鹿峪是一座原生态小山村,留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石鹿峪既是一个山谷之名(因曾有石鹿而得名),又是一个自然村的村名。作为谷名,是指寇家窑村南、寇家窑水库所在之谷。现在提及石鹿峪最多的是它作为湾湾河的源头,石鹿峪、青龙峪两峪出山之水,汇成湾湾河的上源。石鹿峪自然村,又是由散落在四处的4个小聚落组成,从西到东依次为水峪、岭西、西坡和东坡。四聚落之间各有二里的山路连接。
一
曲曲弯弯路如绳,石鹿古村拄杖行。从石卫村南的青龙峪口进入,行七八里路,左拐上坡,沿崎岖山路,盘桓而上,便来到了石鹿峪。满山的黄刺玫,绽放得灿烂。半路遇到几孔连排的废弃窑洞,附近还有一潭泉水,水面绿藻覆盖,这小庄就是县志上记载的“水峪”。遥看对面半山腰有梯田,那是水峪的农田。站在水峪,可清楚地望见南面一山峰,那就是传说中的华胥峰,虞乡东部最高峰,海拔1512米,又名“石锥山”,顾名思义,像锥子那样一峰突出。
逼近“岭西”时,发现村外有座山神庙,背墙由赭红石片摞摆而成,极像藏区的“玛尼堆”,给人以神圣的感觉。依墙而立的山神庙,由底座和佛龛组成。龛中有山神老爷神位,有焚香的痕迹。
走过山神庙,进入一段平路,路旁又一座小庙映入眼帘。一间大小,坐北朝南,由一棵槐树守护着。庙小巧玲珑,设施简陋,没有塑像,但墙上挂着几面锦幛,其中一面上书“条山之上有灵驻,众家子弟永平安”,这是一座祖师庙。壁挂一玻璃匾,上书“两州十县万里传名”八个大字。两州十县,应是清朝的蒲州六县、解州四县,可见庙名气之大。碑文落款为“2010年六月初四本村弟子杨三管敬叩”。小庙立村口,位置优越,外人见此庙,就知道进村了。门外立一碑,碑文漫漶,仔细阅读可确认是“康熙五十二年娘娘殿碑记”。庙内外的信息自相矛盾,后听说此碑并不是此庙的附属物,是另一庙之物,庙毁后迁置于此。
进得“岭西”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几米高、300米长的一面黄土崖,连排十余孔窑洞。窑前场地空旷,过去应该是打麦场。
中间三孔窑洞,内部宽敞,一杨姓夫妇居住于此,是村落的最后守护者。他们一边养羊,一边担任护林员。他们的家本不在这个庄上,在这里属临时借住,因为这里向阳,背崖向沟,出门就能望见华胥峰,适宜冬春居住。待酷暑来临,他们就转到西坡自己家里住了,那边林木蓊郁,遮蔽骄阳。
岭西村外有三根组合式电线杆,但现在已不通电了,靠太阳能板取电照明。山路有几处坡陡弯急,但开着小面包车呼啸上下,倒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老人态度和善,积极乐观,淳朴厚道,热情向我们讲述山上的故事。
岭西的窑洞相对完整,有的锁着门,有的已作羊圈用。
二
离开岭西,我们向东进发,翻过一道山梁,到“西坡”古村去。路宽可行一车。这条路很像五老峰上从灵峰观到红沙峪之间的境况,而且真有一段沙海奇观,很像红沙峪。沿路可远眺山下的土乐村、席张村,特别是解州硝池滩,一泓碧水十分好看。
西坡也是由几户人家组成,基本上都是依崖凿洞,最完好的一户应是老杨家了。其余都已处于废弃状态,倒是铡草机、柴油机都还在,一些农具放置于破洞里。老杨家门口有棵香椿树,去时香椿已接近尾声,主人都顾不上采摘。
西坡龙王庙和“六子登科”古槐,极其罕见。
听说我们对古碑感兴趣,老杨告诉我们西坡村外还有一座庙,内有两块碑刻。但我们第一次去时压根没找到那个小庙,便折返了。十天以后,我再次去时,一个任务就是要找到那两块碑。
从西坡村走出,就可望见山谷对面的稀疏窑洞和层层梯田,那就是石鹿峪的第四个村落了,叫“东坡”。我二次探访时才抵达那里。沿两村间的二里路,先行至涧底,再上行到村中,呈完美的U字形。
沿途两边茂林杂树,参差披拂,远远看到两处溪流,那是村民的水源。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必有山泉。只见溪流清澈,顺沟逶迤而下,到出山口,就是前文提到的寇家窑水库。那里我去过几次,波光粼粼,库水横溢,灌溉农田。这个大峪就是真正的石鹿峪。
去东坡的道路,有的地方塌陷,有的地方散落着滚石。东坡村也是老树繁茂,绿荫匝地,有高大的香椿、皂角,还有桑树、榆树,与西坡差不多。地上到处是掉落的黑色皂角,桑葚即将成熟,果粒膨胀。草地上孤寂地躺着两个碌碡,窑洞里还有山民使用过的碾盘。
“六子登科”古槐
三
在返回途中找到一座庙,其深藏于茂林密布之山坡上。一看,原来又是一座祖师庙。此庙坐南朝北,有正殿,还有献殿,应为永济东南第一庙。只见正殿门前左右,赫然挺立两碑,皆一米多高。两碑分别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祖师庙碑记》和咸丰十一年(1861)的《禁规碑记》。前者碑文基本清晰,介绍了祖师庙的位置、布局、重修正殿和创建享殿的经过。
余石鹿峪东西两坡联为一村,涧底有古庙一座,内塑像三尊:祖师,左雷公祖师,右韦陀,总名曰祖师庙。年远日久,墙垣不无剥落,合村人等恻然不安,议出官银,欢然修葺。又于堂前创建享殿三间,庶几神得依所,人便拜跪矣。自道光二十四年鸠工督匠,至二十五年功成告竣。刻诸贞珉,以志不朽云。
第二块碑为禁规碑。碑文大意:本社高居山巅,民风淳厚,但受某社会恶习影响,有人沾染以大欺小、敲诈勒索、盗窃财物和霸道行凶等不良习气,令人痛恨。于是,本社公议,制定条禁:“行凶打架,罚油壹佰斤;窃盗窝赌,罚油五十斤。
”从两碑文可知,东西两坡是石鹿峪村的主体,祖师庙为该村的大庙。
庙恰处两村之间,可为中途遇雨者提供躲避场所。从享殿张挂的《重修祖师庙大事记》得知,庙于2015年6月进行过一次大的修葺,捐款人数约25人。随着村民迁离,山上的几座小庙已然荒凉。
最近偶尔看到一张永济市地图,东南方位的山地区域,几乎一片空白,但却赫然标注了“祖师庙”三字。它的存在,填补了偏远乡村的文化空白。2021年文物部门在山下的寇家窑村南,竖起“石鹿峪祖师庙”县级文物保护碑,所保护的对象,就是这一古庙。
一村四庄,五庙三碑,两次造访,我们初步领略了山村的原生态魅力。虽然村民已告别艰苦环境,但村落的原始风貌,不仅是乡愁的活化石,而且为常年生活在城市水泥森林的人们,提供了荡涤心灵和文化考察的理想处所。
村庄呈上下两层分布,最多时十余户,现已无人居住。在村边一间独立小屋,看到墙上张挂的锦幛,知道这又是一座观音庙。那面2004年的幡幛上,书有“坐村方宝地,保万民平安”的祷文。还有一面则书“村方莲花宝座,王门人丁平安”,为王姓弟子所献。
这个小庄有两个特点:
一是树木多。国槐、洋槐、皂荚树各种树木都有,有的是一根两树干,还有一抱粗的六棵国槐,呈丛状生长,可谓“六子登科”。当地流传着“春季槐花扑鼻香,夏天避暑好纳凉,秋时红叶落满霜,冬望林海雪茫茫”的民谣。
二是林间小庙。与住户近在咫尺,是一座集约型的多功能庙。从牌位上看,龙王爷居中,两边有观音菩萨、土地公。值得一提的是,泥塑彩绘的像,栩栩如生,个个落满旧时光,应该算是文物级别了。
据老杨说,那是庙内原物,都是珍贵遗存。
傅晋宏/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