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文学 曹向荣作品对民俗文化现象的反映_运城的“新乡土文学”_李云峰

发布时间 2024-09-26 17:27:49

安全小贴士:以各种理由收取费用(押金、服装费、报名费、充值卡等)均有诈骗嫌疑,请提高警惕。

详细描述

标题: 曹向荣作品对民俗文化现象的反映_运城的“新乡土文学”_李云峰

曹向荣是20岁走上文坛,起初写散文,随后开始小说创作。她的文学语言,是一种很本色的憨态可亲的语言风格,最初就是以这种极富亲和吸附性的憨厚质朴、呢喃耳语般的叙事语言本身,逐渐引起读者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的。近年来连续在《山西文学》《黄河》发表了一批主题深刻的农村题材小说《泥哨》《生前死后》《憨憨的棉田》等,并被《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她的小说至情至性,风格鲜明,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入微,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具有明显的实验价值的创新意义,并以此获得了“赵树理文学奖新人奖”。

在曹向荣的作品当中,有丰富的乡村民俗生活场景描写,比如《泥哨》当中女货郎形象和乡镇集会上的江湖把式表演场景的描写:

线线说她小时候,一听见外面卖婆子的吆喝就疯了。卖婆子穿肥的黑裤,肥的褂子。卖婆子担个担,一头一个大竹盘。竹盘里稀奇的东西可多了。有红红绿绿的羊毛头绳,有芝麻软糖。线线说,竹盘子里东西很多,她就记得这两样。线线学着卖婆子吆喝:“卖糖咧——哪个要糖咧——”“卖羊毛头绳子咧——哪个要羊毛头绳子咧——”

前面不远有围着的人群,嘈杂的叫好声从里面不断传来……一个腰里系着红丝绸的汉子,口里呼呼地喷火,火向天冲,带着黑的烟,一团接着一团。……又上来三个年轻的杂技表演者,一个腰里的红丝绸,被一头一人作弓步状拉,被系的那人的肚子鼓起来,鼓了老大。红绸系好,那人躺下;又有杂技人上来,三个人抬了场地上放的大圆磨扇,压在仰面躺着的人身上去了。磨扇上站上一人,人头上顶一摞砖,一人站在一条凳子上,抡起个大铁锤,“梆”地打下去,那砖竖着一条缝,众人叫好不绝……又一个上来,手里提一把刀,刀锋在阳光下熠熠闪光……那人双腿叉开,刀往张开的嘴巴里伸。我的心向上提,刀一点点往下插,往下插,终于刀把只留那么一小截……刀抽出来,那人立正,向三面鞠躬,叫好声又一次响起。一个更年轻的男子出来,手里拿一箩,转圈儿伸向众人。

曹向荣的小说作品里面,还触及到当下仍然客观存在于乡村当中的鬼上身和丧葬民俗文化当中的配阴婚现象,小说《身前死后》就表现了这样的题材。比如死去的我在被村里人发财倒卖了尸体无法回村安葬后,他的魂魄便飞回村子,采取鬼上身的办法,让媳妇和村人知道了真相:

我附上的这个小媳妇号啕大哭起来了,其实不是她号啕大哭,是我号啕大哭。我好不容易附上一个,我几天来的憋屈,山洪暴发一样,从她的眼里奔腾而下了。我讲我怎样被电杆打了,发财怎样拉我到小吃店,讲小吃店的老板娘啥模样……我哭着讲。

……小媳妇哭得抽风一样,哭得都要岔气。村里人从小媳妇屋里的桌子上拿过来一把梳子,往小媳妇的怀里一送,说:

“你别怕,说说吧,你是谁?”

小媳妇哭着说出一个名字来,这个名字把大家吓得腿直打战,小媳妇说的这个名字就是我。

像这样的情节描写,既是艺术再现的需要,也客观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为文化批判性的主题立意的揭示做好了铺垫,从而达到引发读者和有识之士对这一社会消极现象进行应有思考的效果。



私信、微信、打电话联系!

联系人

社区1号

私信、微信、打电话联系!
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