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文学 儿时常去稷王庙_散文_安新明
安全小贴士:以各种理由收取费用(押金、服装费、报名费、充值卡等)均有诈骗嫌疑,请提高警惕。
详细描述
标题: 儿时常去稷王庙_散文_安新明
九十年代末,古老的稷王庙修缮一新,给县城的后稷老街保留了一道不朽的风韵,每每逛街走到庙门前,脑海中就浮现出五、六十年老庙门口的热闹情景。
五、六十年代的稷王庙,那可是清朝迄今的老模样。古老的稷山城内,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南大街和西大街了,而西大街最热闹的要数稷王庙到牌楼口了。那时的稷王庙门口不是这个样子,东西两边各有八米左右宽,进深十多米的大门洞,木制的大门有几寸厚,两扇门关起来“吱吱”作响,每当庙里唱戏、演节目,耍电影时,只开一扇大门露个半缝,几个检票的工作人员在忙碌着,庙门口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稷王庙门口最热闹的时候了莫过于县城逢集日和每天晚上。那大门外摊摊就摆滿了,扇醪糟的,卖卤兔、卤鸡的,煮花生的,煮麻花打火烧子的,丸子汤,汤饺子,糊卜馍,西瓜摊,瓜果摊应有尽有,我印象较深的、记的清楚的当是“鲁记凉粉和炒粉”,南门张家的捞糟,"余家的包子饺子"。
有年冬天,我父妻俩带着二孩子夜里转过去,那诱人的卤兔肉远远地扑鼻而来,二孩子想吃,但又敢叫大人买,轻轻地说:“妈,我不想吃卤兔儿腿。”顿时,我的鼻子一酸,眼眶里泪水浸盈。
稷王庙门是和台子似乎是"品”字相连,台子是品字上头的口,两边大门如同下品字下面两个口。东西两个大门相隔较远,大约有十几米,中间是个九级石台阶,台阶两旁是雕塑的“哼哈”二将,威武兇势,有两人那么高,每人站在一亇亭子内,上了台阶便是舞台的后台。到了六十年代成了文化馆的图书室了,戏台的两旁有廊房各三间,唱戏时用来放戏剧道具和化妆的地方,后来成了藏书室。
那时候,稷王庙大殿南面是个大台子,石雕的大柱,宽阔的台面翻上十来个筋斗也掉不来,因为台子有一人高,掉下来可就摔的不轻。稷王庙有文艺活动时,都是各家拿各的绞坐,椅子和板凳。电影那是三天两头就有,一听说有电影,人们早早吃了晚饭去占窝儿。戏台子下面的观众看戏的地方如同一个大四方的池子,池子深大约有一尺,四面均高,成了稷王庙整体建筑群最低的一块地方,我不知道古人的排水系统是如何设计的,下大雨后,没有见过稷王庙积过水。五、六十年代稷王庙主体大殿里前门后门均可进,从后门进,转手拐角是木板大楼梯,我上去过两次,一次是1964年,随着父亲上楼去照稷山塔照片,只待了两个钟,灰土土的,因为不让人上,久之又不打扫,尘土,树叶,雀粪遍地,浮浮的面面土厚厚一层,几乎看不到楼板。第二次,便是1965年,塔拆了,为了让人们参加拆塔拆下来的小银塔及塔上文物,整整用玻璃柜台摆了一圈,墙上用板面写了介绍。此后,再没有登过稷王庙二楼。
我们儿时,每逢过礼拜,常常去稷王庙玩耍,上主殿前有带斜度的石雕,两旁青石常年累月的让我们这些玩童当滑坡来溜。到了夏天,我和几个发小逛到稷王庙,在大殿四周的廊道,铺上张报纸,凉水习习,可以美美歇个晌午觉。有年,全县正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去到稷王庙,下了大雨,一时三刻走不了,刚好,大廊西侧有几个汾南的石匠,正在复制西关的石人。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县城西关的真事。西关农民加元瑞,借了西关庙了些银两,因为还不了驴打滚的本利钱,让他在庙里打杂扫地算工钱。并照他的模样刻一跪石人永立西关庙中。这时,成了阶级斗争的实证和活资料,后来县上还编了部戏叫《石人泪》,这个典型轰动全国。因为省、地区要调石人原型搞社教展览,因此,复制一个留县上保存,我见证了两个石匠,用湿麦汁烧着熰烟 熏 制黑底白字的碑文,不知涂上什么油的石头熏的成乌黑锃亮的,也不知工艺到底是什么,蹲在哪里看了一晌,雨停了,才回家去吃饭。
稷王庙的后殿是稷母姜嫄殿,从主殿的后面下了台阶,步行一座小石桥,石桥下面是一座圆形的莲花池,约深丈余,池内金鱼游戈,夏天莲荷盈池,东边半圆的池竟长了一棵大椿树,生命力极强,一年又一年看着它长。稷王庙院里有老的槐树数棵,夏天,几乎把前院和后院遮掩的严严实实,几乎看不到灼热的太阳。
稷王庙是纪念农耕始祖后稷最大的庙,但也是稷山子民的敬奉的神庙。但凡,在外稷山县人回到老家,稷王庙是必去的地方,不仅仅是它座落在县城中心,方便而已,更重要的它会勾起是稷山人浓浓的思乡情。
作者简介:
安新明,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稷山广播电视局长,总编辑,曾任县经委主任,县商务局长,县经信局长,退休干部。县作协名誉主席,诗联学会名誉会长。曾出版《苜蓿花》、《桑梓情》《平安集》等书。多年活跃政坛,文坛。
私信、微信、打电话联系!
联系人
社区1号
运城社区客户端
查看和发布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