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文学 抹不去的年味_散文_卢岚
发布时间 2025-01-15 17:22:38
安全小贴士:以各种理由收取费用(押金、服装费、报名费、充值卡等)均有诈骗嫌疑,请提高警惕。
详细描述
标题: 抹不去的年味_散文_卢岚
发布位置:
过了腊八就是年,乙巳年春节已经进入倒计时了,浓郁的年味扑面而来,起以往过年的碎片记忆时时浮现在脑海中。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过年”,我无论走到哪里,“年味”的感觉都挥之不去。今天我就分享几段难以忘怀的“年味”故事。
第一次回南京老家是1970年春节。那是我到内蒙古插队的第一年冬天。回津后听说集体户的一位大姐要去上海南京过年,从来没去过南方的我好生羡慕,恰巧堂哥从南京出差来津,我就萌生了和他一起回南京的念头。初到南京,一切都感到新鲜,浓重的南京口音,江南风情的大街小巷,夫子庙充满诱惑的小吃,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六朝古都那些闻名遐迩的中名胜古迹。堂哥歇班时带我去了中山陵、燕子矶、莫愁湖,让我眼界大开,胆子也越来越大,开始自己往外跑了。
我在大娘家里帮忙做饭,南方人很少吃饺子,看到我包的“小饺子”他们很喜欢,舍不得一次吃光,就冻起来每天早上煎几个当点心吃。我第一次到夫子庙吃烧饼,觉得香极了,那味道着实让我回味了好多年。另外,桂花芋头、红豆汤团和糯米油条都让我着迷,但小知青“囊中羞涩”,只能浅尝辄止。
我返津读研,毕业后留在天津大学任教,已经进入90年代,乘改开的东风出国学习的机会多多。在异国他乡欢度圣诞活动丰富多彩,这是他们的国情,如同我们国内的春节,阖家欢乐,幸福满满!
记得第一次过圣诞节是在香港。1992年我由学校公派去HKCTU参加合作研究,当时赴港还算出国,手续非常繁杂,我从申请到入境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待我找到住房,办完报到手续,已经是11月底了。那时的HK已经充满了圣诞喜庆的气氛,大街上星光闪烁的霓虹灯,商场橱窗里栩栩如生的服装模特,令人目不暇接。
刚从内地来HK,我对圣诞节充满好奇。平安夜就跟着几个同事走进了圣约翰大教堂,唱诗班的天籁之声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太好听了,我驻足聆听着。接着牧师开始讲述圣诞节的来历,然后发放小甜品,我听着看着,一切都感到新奇。午夜时分,大家走出教堂观看烟花,我徜徉在尖沙咀钟楼下,流连忘返。
再次融入圣诞欢乐的海洋是1997年,我刚从开罗开会回来,在新加坡转机。途径狮城可以免签逗留48小时,我就去看望在国立大学任教的老朋友L。我们大约30年没见面了,要说的还太多,又赶上平安夜,干脆一起去广场狂欢吧。在异国他乡过圣诞的感觉很刺激,新加坡的节日气氛又与HK不同,HK比较西化,这里是南洋风情,身边的马来朋友很多。
1999年我去澳洲墨尔本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又赶上了圣诞节。墨尔本不同于悉尼和堪培拉,比较田园风光,组委会组织我们去农场过节。院子里跑着袋鼠,屋子里烤着大块大块的牛肉,男士们头戴牛仔帽,彈着吉他,边吃边唱,好不尽兴!这里的狂欢不用进教堂,不用穿戴整齐,随心所欲,轻松自然。
2000年我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南加州大学进修访问。这一年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收获满满。为了提高英语口语,我参加了校园口语班,每天练习一小时。口语班是自发组成的,老师是几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士,她们按照值班表轮流过来上课,不仅免收学费,还带来各种小点心给我们品尝。记得临近圣诞节时,为了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她们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
我在洛杉矶还有几位儿时的伙伴,他们旅美多年,过节的方式早已入乡随俗了。我受邀去她们家里欢度圣诞,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品尝各种美味佳肴,仿佛回到了儿时。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国新年的花车游行。早就听说洛城的花车游行颇具特色,于是一大早我就和朋友来到现场,想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观看游行。没想到道路两旁的游客已经不少了,尤其是墨西哥的朋友都打着地铺呢,估计是午夜时分就赶过来了。国内的游行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动作整齐划一,整队鱼贯而行。而在这里我真是大开眼界,服饰花样翻新的游行者驾着自己设计的,造型千奇百怪的花车朝你驶来,他们载歌载舞,盛情地招呼你加入其中。美国人热情奔放,欢乐的气氛太有带入感了,我们情不自禁随着他们的节拍走上一段,累了就停下来观看后面队伍。就这样笑着,喊着,游行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大家意犹未尽,但肚子咕咕叫了,只好先撤退了。
分享这些,心里就象过年了。过了春节就是农历的乙巳蛇年,我的本命年,祝愿所有属蛇的朋友们本命年大吉大利,心想事成!
作者简介:
卢岚,笔名慧中,女,天津大学经管学部教授。老三届知青,1977年从集体户考入大学,本科毕业成绩优秀留校任教。1986年考入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教学科研并举,曾多次出国访问交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学术著作等身。
私信、微信、打电话联系!
第一次回南京老家是1970年春节。那是我到内蒙古插队的第一年冬天。回津后听说集体户的一位大姐要去上海南京过年,从来没去过南方的我好生羡慕,恰巧堂哥从南京出差来津,我就萌生了和他一起回南京的念头。初到南京,一切都感到新鲜,浓重的南京口音,江南风情的大街小巷,夫子庙充满诱惑的小吃,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六朝古都那些闻名遐迩的中名胜古迹。堂哥歇班时带我去了中山陵、燕子矶、莫愁湖,让我眼界大开,胆子也越来越大,开始自己往外跑了。
我在大娘家里帮忙做饭,南方人很少吃饺子,看到我包的“小饺子”他们很喜欢,舍不得一次吃光,就冻起来每天早上煎几个当点心吃。我第一次到夫子庙吃烧饼,觉得香极了,那味道着实让我回味了好多年。另外,桂花芋头、红豆汤团和糯米油条都让我着迷,但小知青“囊中羞涩”,只能浅尝辄止。
我返津读研,毕业后留在天津大学任教,已经进入90年代,乘改开的东风出国学习的机会多多。在异国他乡欢度圣诞活动丰富多彩,这是他们的国情,如同我们国内的春节,阖家欢乐,幸福满满!
记得第一次过圣诞节是在香港。1992年我由学校公派去HKCTU参加合作研究,当时赴港还算出国,手续非常繁杂,我从申请到入境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待我找到住房,办完报到手续,已经是11月底了。那时的HK已经充满了圣诞喜庆的气氛,大街上星光闪烁的霓虹灯,商场橱窗里栩栩如生的服装模特,令人目不暇接。
刚从内地来HK,我对圣诞节充满好奇。平安夜就跟着几个同事走进了圣约翰大教堂,唱诗班的天籁之声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太好听了,我驻足聆听着。接着牧师开始讲述圣诞节的来历,然后发放小甜品,我听着看着,一切都感到新奇。午夜时分,大家走出教堂观看烟花,我徜徉在尖沙咀钟楼下,流连忘返。
再次融入圣诞欢乐的海洋是1997年,我刚从开罗开会回来,在新加坡转机。途径狮城可以免签逗留48小时,我就去看望在国立大学任教的老朋友L。我们大约30年没见面了,要说的还太多,又赶上平安夜,干脆一起去广场狂欢吧。在异国他乡过圣诞的感觉很刺激,新加坡的节日气氛又与HK不同,HK比较西化,这里是南洋风情,身边的马来朋友很多。
1999年我去澳洲墨尔本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又赶上了圣诞节。墨尔本不同于悉尼和堪培拉,比较田园风光,组委会组织我们去农场过节。院子里跑着袋鼠,屋子里烤着大块大块的牛肉,男士们头戴牛仔帽,彈着吉他,边吃边唱,好不尽兴!这里的狂欢不用进教堂,不用穿戴整齐,随心所欲,轻松自然。
2000年我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南加州大学进修访问。这一年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收获满满。为了提高英语口语,我参加了校园口语班,每天练习一小时。口语班是自发组成的,老师是几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士,她们按照值班表轮流过来上课,不仅免收学费,还带来各种小点心给我们品尝。记得临近圣诞节时,为了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她们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
我在洛杉矶还有几位儿时的伙伴,他们旅美多年,过节的方式早已入乡随俗了。我受邀去她们家里欢度圣诞,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品尝各种美味佳肴,仿佛回到了儿时。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国新年的花车游行。早就听说洛城的花车游行颇具特色,于是一大早我就和朋友来到现场,想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观看游行。没想到道路两旁的游客已经不少了,尤其是墨西哥的朋友都打着地铺呢,估计是午夜时分就赶过来了。国内的游行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动作整齐划一,整队鱼贯而行。而在这里我真是大开眼界,服饰花样翻新的游行者驾着自己设计的,造型千奇百怪的花车朝你驶来,他们载歌载舞,盛情地招呼你加入其中。美国人热情奔放,欢乐的气氛太有带入感了,我们情不自禁随着他们的节拍走上一段,累了就停下来观看后面队伍。就这样笑着,喊着,游行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大家意犹未尽,但肚子咕咕叫了,只好先撤退了。
分享这些,心里就象过年了。过了春节就是农历的乙巳蛇年,我的本命年,祝愿所有属蛇的朋友们本命年大吉大利,心想事成!
作者简介:
卢岚,笔名慧中,女,天津大学经管学部教授。老三届知青,1977年从集体户考入大学,本科毕业成绩优秀留校任教。1986年考入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教学科研并举,曾多次出国访问交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学术著作等身。
私信、微信、打电话联系!
联系人
两个小胖猪遗
私信、微信、打电话联系!
立即联系
运城社区客户端
查看和发布更多信息。